一、社会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范的基本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与规则相比,原则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它在明确程度上显然低于规则,但是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广于规则,原则的适应范围宽于规则。
基本原则中体现了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在价值上比其他原则更为重要,在功能上比其他原则的调整范围更广的法律原则;具体原则是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并在基本原则指导下适用于某一特定社会关系领域的法律原则。
具体来说,社会发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反映社会发的本质和精神,贯穿整个社会发始终,指导制定和实施社会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社会发体系的灵魂。
如前所述,社会发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各种社会问题,而且这些社会问题又不是个人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可以个别解决的。
因此,社会发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才能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从整体上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发要围绕着一核心问题去设计基本能原则和制度,以便建立一套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长效法律机制。
二、社会发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一)社会本位原则社会发之所以得以产生,并且之所以叫社会发,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社会本位的要求。
所谓社会本位,含义有四:1社会法要以社会为本位,要有社会整体观念和社会全局意识,要排除个体观念和局部意识,一切从社会本身着眼一切从社会整体出发,一切服从社会全局。
社会法就要把整个社会调整成为一个内在统一、协调一致的整体,社会法要有“天下大同”的理念,社会法就是社会之法。
2要求社会法要立足、着手于那些关系社会整体和全局的社会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调整对象。
3要求社会法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要因素,社会是由人说所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以社会为本位自然就要求以人为本。
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每一个人、全社会成员,所以社会本位是每个人本位、人人本位、所有人本位,社会本位要求一个都不能少,仅仅以少数人或多数人为本位不能叫社会本位。
保障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有人格尊严地生存和发展是社会本位的最高宗旨。
4要求社会法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
人并不是食人间烟火的抽象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物质利益的支持。
以人为本而人的根本在于人的利益,因此,以人为本就是必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各种物质利益。
既然社会本位要求以每个人为本,以人认为本、以所有人为本,那么自然就要求以每个人的利益为本,以人人的利益为本、以所有人的利益为本。
所谓的社会本位,核心的一点就是要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使社会利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共亨社会利益,人人有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利益,社会利益在所有人之间得到公平分配,所有人都能凭借其所亨有的利益,有人格尊严地生存和发展。
(二)保障弱者原则社会成员,芸芸众生,千差万别,既有社会强者,也有社会弱者。
一般说来,社会强者,因其自己的强势,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能够较好地生存和发展,因而不存在多大社会问题,甚至不存在社会问题,尤其是不存在生存和发展方面的问题。
而社会弱者,因其自己的弱势,仅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难以生存和发展,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社会发,要言之,就是解决社会法问题之法,社会法的核心功能就是解决社会弱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那么,社会法怎样才能解决社会弱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实践证明,不能仅仅依靠平等保护,因为社会强者和社会弱者,他们在天赋条件、所处环境、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市场机会、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也无平等可言。
在他们之间适用平等原则,对他们进行平等保护。
貌似平等,实则不平等,并且在不平等的社会强者和社会弱者之间适用抽象的平等原则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强者和社会弱者之间的不平等,会使社会弱者,扶持社会弱者,在制定、实施法律和政策时,要对社会弱者加以倾斜、给予特别保护。
对不同的人有针对性地适用不同的原则才是平等,对社会弱者加以倾斜保障,扶弱抑强,一强扶弱,使社会强者和社会弱者真正平等起来,共同发展,这是当代的平等观,也才有真正的平等。
(三)人权保障原则能集中反映社会法本质和精神的还有人权保障原则,即保障社会成员有人格尊严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四:1人权是人之作为人所必不可少的权利,人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但人们的人权出现问题时,就会危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和国家负有保障人权的神圣职责,有责任为那些人权出现问题的社会成员提供人权保障。
人权问题是社会法的起因,如果没有人权问题,也许就是无需社会发调整;人权是社会发的根基,人们就没有主张和亨有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环境权等。
如果没有人权,人们就没有主张和亨有上述权利的依据;人权是人之成为人最低限度的权利,也是社会保障的底线,是否保障人权是检验有无劳动权、社会和国家无需给社会成员提供高于人权的社会保障。
如果社会保障给社会成员提供高于人权的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成为安乐窝,那么人们就会滋生滋生懒惰安逸、贪图亨乐、不思进取的心理,这有违社会保障的初衷,因为社会保障的初衷就是通过社会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最终成为无需社会保障的人,而不是鼓励不劳而获。
3社会保障只应保证人权。
所谓的社会保障,其实是一部分社会成员保障另一部分社会成员要动用和牺牲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去转移支付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这就涉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
如果国家给社会成员提供高于人权的社会保障,必然要求一部分社会成员作出更多更大牺牲,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由于作出牺牲的那部分社会成员往往是社会生产力的载体和代表,是社会的衣食父母,是社会保障的根基和源泉,牺牲他们的利益,鄙人和搜、损害他们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杀鸡取卵,会牺牲效益。
4许多社会和国家只能提供人权保障,特别是许多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国情特殊、经济水平不高、社会财富有限,没有能力为社会成员提供高于人权的保障,在有些国家,连保障人权都勉为其难,更不用奢谈提供高于人权的保障了。
所以,人权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保障了人权就是实现可社会发的灵魂。
(四)社会保障原则时至今日,保障社会弱者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社会发的基本原则问题只是如何保障社会弱者。
社会弱者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要保障社会弱者只靠某人和某些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只有调动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保障社会弱者。
社会问题社会办,所谓的社会保障,其实就是一部分社会成员保障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协助、互相接济、互相保障。
组成同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只有互相保障的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保障才能保障社会,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保障。
所以,可以说社会保障是保障社会弱者的根本依据和惟一途径,社会保障法是社会的核心和重点之所在。
由于国家是社会的最高代表,国家要对权社会成员负责,国家有职责为全社会的成员提供保障,所以社会保障的应有之义就包含着国家保障,国家保障在社会保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时社会保障可以与国家保障等同起来。
此外,之所以需要国家保障,还有以下原因:1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保障,国家负有社会保障的神圣职责,如果国家未尽到社会保障的职责,那么国家就丧失了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只有国家才能组织动员全社会财富并转移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国家在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抑制贫富悬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财富能够公平分配,以至于能够用社会财富去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2为了实现社会保障,国家必须动用强制力强制那些对社会保障负有义务和责任但尚未对社会保障尽到义务和责任的人尽到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没有国家的介入和组织、动员和强制,就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保障。
只有国家才能代表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了社会,才有社会保障的基础。
三、社会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在了解了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后,我们还应了解一下社会发及们原则的功能是什么,都包括什么内容.(一)立法准则社会法的基本原则的立法准则是指社会法基本原则是构成其自身以及其下位法的法律规范的原则或基础,社会法及其下位法份额法律规范的制定必须依据社会发的原则进行,必须在逻辑上以社会法的原则为出发点。
社会发的原则的根本性特征要求立法者在制定社会法及其下位发的法律规范时,必须重视和遵循社会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和精神,不能使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违背社会法的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遵守社会法会法原则实际上是对立法者的立法权的一种制约。
社会法基本原则的这种立法准则功能直接体现了社会法的目的和价值。
法理学认为,法律原则一般是法律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其构成了整个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法律原则也就是法理制度的原则,它体现着立法者及其代表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体现着他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的总体蓝图,体现着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原则,所有这一切,都在高度疑缩的方式集中在哦一个法律制度的原则之内。
”『1』立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立法者把法律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用规范性的语言来表述的一个过程,如果药品顺利完成这样的过程则需要用法律原则作为指导。
这是因为法律规范作为行为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和可预测性,立法者不可能直接将社会本位、保障弱智、社会保障、人权保障等这些原则所要体现的目标直接作为法律规范写下来,而具体的规则因其确定性特征又给予直接体现抽象的法律价值,立法者在制定规则时必须借助于法律原则这一中介才能在法律价值与规则之间实现对接。
社会法的制定也是一样,社会法基本原则作为人类长期社会活动规律的总结,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法的价值和目的集中体现,社会法的原则因其模糊性特征而以极大的思想容量直接负载着社会法对相关价值目标的追求。
立法者在制定社会发规则时必须依赖于社会法基本原则的中介作用。
否则,制定出来的程序规则就可能背离立法者的初衰,背离社会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执法、司法准则和行为准则社会法的原则不仅是立法准则,而且也是社会法体系的一部分,社会法的基本原则也可以为执法和司法活动提供相应的依据。
社会法原则不仅为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提供指导和依据,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法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提供了行为准则,对参与社会法活动的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限制自由载量权的合理范围美国行政法教授戴维斯曾经指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法律制度无自由载量权。
为了实现个体的正义,为了实现创设性正义,为了实现还无人知道去制定规则的新纲领,自由载量都是不可缺少的。
取消自由载量会危害政治程序,会抑制个体正义。
在我看来,那些禁止非议事先宣布的规则为基础的政治强制的人们误解了法律和政治的原因。
『2』毋庸置疑,社会法领域中也存在大量的自由载量,想要合理确定自由载量权的权限,社会法的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