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以成矿作用作为主要分类依据
在分类中适当考虑环境,同时在分类时再结合考虑成矿来源,分三大类: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1).内生矿床包括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
(2).外生矿床包括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3).变质矿床包括区域变质矿床、接触变质矿床和混合岩化矿床。
岩浆矿床的特点:三同、两高、一多。
同时(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同时形成或近于同时形成)、同地(矿体多产于岩体中,母岩就是围岩)、同源(矿石的物质组分与母岩物质组分完全相同)。
两高指高温和高压。
一多指岩浆起源和成矿方式多样化
早期岩浆矿床特征 (1).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在成分上一致,矿体与母岩无明显界线,呈渐变关系; (2).它的矿石常呈自形、半自形结构,构造为侵染状; (3).有用矿物在动力或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岩体的底部或者边部,矿体的形态呈矿瘤、矿巢、凸镜、似层状。
晚期岩浆矿床特征 (1).矿石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上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2).矿石一般具有海绵陨铁结构稠密侵染状构造或致密块状构造;(3).矿体呈条带状或似层状,含矿岩浆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可形成脉状或凸镜状矿体。
伟晶矿床的物质成分特点:一杂(化学元素种类多,矿物共生组合复杂),二浓(40多种元素高度浓集,本身的克拉克值低);种类齐全,稀有宝库(各个大类的矿物在伟晶岩中都找得到,稀有元素在伟晶岩中也找得到);继承母岩,阶段演化(矿物成分与母岩具有一致性,演化上具有继承性,具有早期成岩晚期成矿的特点)。
气水热液的运移原因:热液自身的能量、压力差、浓度差、底部热液
成矿物质的沉淀影响因素:a、温度,b、压力,c、pH值,d、氧化还原反应,e、不同性质溶液混合。
气水热液的主要成分: (1).H2o:为气水热液的基本成分; (2).基本元素:K、Na、Ca、Mg、卤族元素及各种酸根; (3).金属成矿元素:亲铜元素、过渡元素、稀土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4).气态元素组合:水蒸气、H2S、CO2。
(5).微量元素
矽卡岩矿床可分两个带:内带和外带。
氧化物主要在内带,硫化物主要在外带。
(1).内带:形成矽卡岩的过程中,交代岩体形成的带是内带。
形成早,温度高,常见辉石、石榴子石、磁铁矿、赤铁矿,其次可见含水硅酸盐,方柱石、符山石。
(2).外带:交代围岩形成的带称外带。
其又分两个亚带:Ⅰ.第一亚带:产在紧靠接触带的硅酸盐类矿物中,以中温为主,富含水的硅酸盐类矿物;Ⅱ.第二亚带:产在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较低,发生硅化(及矽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重晶石化及硫化。
成煤作用:煤是由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转变而成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地质作用条件下,从植物遗体到形成煤的全过程
热液矿床: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热液矿床的特点:(1).成矿热液多来源;(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 (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一般在400。
C以下,1.5-4.5Km;(4).
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明显; (5).成矿作用时间一般晚于围岩,为后生矿床;(6).成矿方式以充填和交代作用为主; (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为主;非金属矿物以含氧盐和石英为主; (8).矿床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成矿过程复杂。
热液矿床的分类:分类原则:简明扼要,首先考虑成矿地质环境,兼顾矿液来源,适当考虑温度、压力等条件。
据此将其分四类:侵入岩浆热液矿床;火山喷气热液矿床;地下水热液矿床;变质热液矿床。
(侵入)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Ⅰ.专属性:不同性质的岩浆形成不同的矿床;Ⅱ.时间上:主要发育在地槽构造岩浆期Ⅲ.空间上:岩浆热液矿床与岩浆岩分布于同一构造单元中Ⅳ.矿床主要分布于岩浆体内部及附近围岩中,不同类型的矿床可围绕侵入体呈带状分布。
(2).围岩条件:非钙质围岩(若为钙质则形成矽卡岩矿床);围岩也要参加成矿作用,使成矿专属性不明显;围岩性质(脆性、塑性)也有影响。
(3).构造条件:容矿构造成矿,可通过导矿构造找容矿构造。
沉积矿床的分类:(很重要)
分类依据:按成矿物质的物理化学特点、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地质特点分四类: 1、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 2、蒸发沉积矿床3、胶体化学沉积矿床4、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风化矿床分类:风化残余矿床、风化残积,坡积砂矿床、淋积矿床
层控矿床:地下水为主的热液作用于矿源层,经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在一定地层层位形成的矿床。
层控矿床的特点:(很重要)(1).具有外生和内生的特点,兼有同生及后生矿床的某些成矿标志,反映其成矿的多阶段性和复杂性; (2).矿源层的存在是层控矿床的主要特征,但矿源层和贮矿层可以是同一层,也可以是不同层位; (3).矿体常常集中于某一特点的岩性段中,往往具有多层的特点;(4).矿床产于一定的地层层位中,因而“时控”特征明显; (5).矿床常具有成群成带展布和一定的“层”、“相”、“位”集中的特点;(6).矿体形态,大多数与地层整合产出,成层状、似层状或凸镜状矿体; (7).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中,矿石矿物成分简单,金属硫化物多呈细小的分散状、侵染状集合体,地质作用明显,矿床蚀变一般较弱,成矿温度低;火山-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中,矿石组分复杂,成矿温度较高;(8).矿床与岩浆侵入体的关系一般不明显,矿区附近或一定范围内,没有或未发现与成矿有直接关系的侵入体。
沉积矿床的分类:(很重要)
分类依据:按成矿物质的物理化学特点、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地质特点分四类: 1、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 2、蒸发沉积矿床3、胶体化学沉积矿床4、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接触变质成矿作用:主要是指由于岩浆侵位而引起围岩温度升高,所发生的变质成矿作用;而压力对其影响较小,故又成为岩浆热液变质矿床。
接触变质矿床:指岩浆侵入,造成围岩温度压力升高,使围岩发生重组、重结晶形成的矿床。
其形成温度在300。
C~800;压力P<2.5Kbar;主要以烘烤作用为主,成岩成矿物质基础留在原地,没有物质成分的带入和带出;矿体总体产在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带,呈环带状分布,而且形成矿体的形态呈热接触晕圈;形成矿床一种小型为主,以非金属矿床为主。
充填矿床的特征(1)充填矿床是典型的后生矿床,因为矿体比围岩形成时间要晚得多。
(2)矿体形态:多呈脉状,受裂隙控制,(3)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规则清楚,为突变接触关系,矿脉两壁平直或相互吻合。
(4)矿石构造:典型的矿石构造有对称带状构造、梳状构造、晶洞构造、晶簇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交代作用的特点(a)原矿物的溶解与新矿物的沉淀同时进行;(b)在交代过程中岩石始终处于固体状态;(c)交代前后岩石体积基本不变。
交代矿床的特征 (1)矿体形态多不规则,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
(2)矿体中常见交代残余的围岩块体。
(3)矿石常发育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构造(矿石中常保存原岩的结构构造,如层理、交错层、片理、化石…)。
(4)由交代形成的矿物常有较好的晶形。
(5)围岩蚀变发育$热液矿床特征$ ①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与热流体的活动密切相关;②成矿方式主要是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③成矿过程中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且常具有分带性;④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明显,既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也是矿质富集沉淀的主要场所;⑤成矿介质(热液)、矿质以及热源直接控制着热液矿床的形成,三者来源往往复杂多样,既可来自同一地质体或地质作用,也可具有不同的来源;⑥热液矿化往往呈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原生分带(以矿物或元素的变化表现出来);⑦形成的矿床种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