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研活动发言稿

数学教研活动发言稿

数学教研活动发言稿吴春琴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刚才我们一起观摩了一节数学案例的动态呈现。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数学教研组本学期开展了以“分层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教研。

在明确主题后,我们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相关理论培训。

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是因为他具有代表性。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册都安排了这一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前几次教研活动时,我们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形成共案。

最后推选了姜鸿老师执教。

各位老师,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讨论,我们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想》着一课的教学共案。

姜鸿老师又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

今天,她给我们展示了这节课。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这节课,围绕“分层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研讨,希望老师们畅所欲言。

我们先请姜鸿老师谈谈自己是怎样在教学中落实分层施教的。

姜鸿: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分层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教研,下面,我将围绕我所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想》一课,结合课前数学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研究讨论,谈谈本课中分层教学的一点设想和实施情况。

1、学生分层课前,我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当然这里的分层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这个分层是隐性的,老师只要做到心里有数,并不一定要告诉学生本人;第二,学生所处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上,我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每组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组合,通过小组学习和交流,既可以教师教学生,也可以学生教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到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2、目标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制定出与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

希望能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自主发展。

3、教学过程分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渗透了分层教学,比如在教例1时我让学生选择选用策略在自备本上尝试解决,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独立解决,如果有困难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问老师,也可以打开书本自学。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学生有看图、有列表格、有直接列式计算,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都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练习分层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一星题,类型和例1 相同,是基本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要求人人会做;二星题,是对学生是否理解一半多几这一知识难点的测试;三星题,难点是一半少几,是稍复杂的习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

5、评价分层在教学中,我也注意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培养他们严谨谦虚的学习品质,促使其不断超越自我。

以上就是我在这节课中所要渗透的分层教学的初步设想和实施情况,我知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没能很好地落实体现,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吴春琴:再备课的过程中,徐海蓉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指导,下面徐老师你先谈谈备课时的想法及听后感吧。

徐海蓉今天,我就从解读教材的角度,着重谈谈在备课的过程中是如何设想分层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第一个方面:关注方法与策略的把握。

例如对于例一的处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激起学生对多种解题策略的回忆,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思考并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我们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教学,优等生自主选择解题策略解题;中等生进行半独立学习,先自己思考,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同学或是老师;暂差生可以同学帮助学习,或根据教材提供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握适合自己的结题策略,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第二个方面: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可以说是教学论中具有永恒性的课题。

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在备课中,我们做了这样的思考:对于优等生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中等生教师实施半教半学的方式,提倡他们自己先思考,有困难可以进行小组学习或同桌讨论;暂差生采取老师帮助学习或教材帮助学习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统一。

整个教学流程努力实现教与学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机统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第三个方面:共性与个性兼顾。

形象的说,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的色彩。

例如在例二的教学中,我们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倒过来想”这一解决问题的共同策略,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允许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特别关注的是对题中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整理:有直接摘录条件,有抽象的算式整理,还可以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创造性的整理,从而体现实施分层施教的有效性。

吴春琴:高老师在开学初参加区基本功竞赛也执教了这一课,你听了姜老师的课有什么想法。

高茜欣:姜鸿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想》一课,之前我也曾教过,今天在听了她的课后,令我感触颇深。

在这里结合我校这次活动的主题“分层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问题拆礼物的设计,对于不同学生的意识不一样,优等生领悟思想,全部学生激发兴趣。

情境,有助于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问题的探究,不只是为了获得结果教师对于问题的关注度不是停留于表扬,更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简单的问题也是如此。

如例1的教学,体现“小问题,大思想”,在例2的探究上更是抽茧剥丝,追根究底,真正体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也反映本次活动的另一含义“分层施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交流反馈,不只是为了纠正错误分组的学习,学生结构的搭配,思考后的交流,交流后的思考,优等生练了表达,强化了思维的逻辑性;中等生吸取长处。

弥补修正不足;后进生学习借鉴,理解掌握,体现分层施教的实效性。

最后,我想反思的一点是,数学背后应体现它的文化张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偷懒史”,课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考虑上升一下高度。

吴春琴:刚才两位老师从教师的教学方面进行评价。

在课堂教学时,蒋长林老师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观察,我们请蒋老师来反馈一下。

蒋长林:新课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今天,我们小组采用了: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即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来进行评价,占到了45%的权重,这样评价不仅注重了课堂教学结果,更注重了课堂教学过程。

统计情况分析:五(2)班40人,每位老师先小组统计,再进行汇总。

(略)我们认为姜鸿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举手发言人数较多,发言有一定的质量,个别学生的发言具有独创性。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优秀生学得轻松,中等生跳一跳也能上一个台阶,并及时发现暂差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他们无论在小组内,还是在全班,都有发言的机会。

整个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善学、乐学、会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启示:重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学会倾听、投入程度、意志力、探索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你的课程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课堂将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正是我们教者所期望的。

吴春琴:丁卫东老师在课后又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检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丁卫东夏小玉:刚才丁校长已经向我们说明了课后监测的情况,课前,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在设计三个纬度目标时,就力争体现,能收到如此好的检测效果,正是我们所设想的:一、知识技能目标上,对后进生只要求学会倒过来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对于中等生则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用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而对优等生则要求选用最优化的策略灵活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只要求在老师及同学的分析讲解演示下,理解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的讨论,来理解倒过来推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但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以创造性的独立学习为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

让他们自己尝试使用不同策略灵活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网络,拓展其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每位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解决问题,共同研究制定策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并且有意识的张扬了优等生及部分中等生的解决问题时的砖研愿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同时为了实现这节课在作业设计也有很好的体验,整个课堂的练习,巩固,都设计出必做题,选做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开拓。

洪岚:确实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是按照“分层施教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这一主题来进行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前我们教师布置作业大都是统一规定,致使部分学生畏惧、抄袭、逃避。

今年我教的是六年级,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本班进行了部分学生自选作业的大胆尝试。

结果发现这一尝试环节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例如:本班的一位暂差生在我刚接触六年级时,他的数学每次都考不及格,我多次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数学总是考不及格,他说数学太难,我嫌烦。

在后来,有一次考试中,我有意选择了一些我认为他力所能及的题目让他做,这次考试他居然考及格了,事后我又找他谈话,他很开心,并告诉我确实数学也不难,只要能把自己会做的题目答对了就能及格了,从那以后他的作业我都选择性的给他做导致到后来他开始自选作业,而且正确率还比较高,他也不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了,每次回家作业也写了从而我发现作业是开放自主分层的,作业因学生自选,老师不统一规定,这种做法,会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上进心与内驱力。

最后我分类施教,分类作业,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

俞迎霞: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做到了善于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努力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同时,姜老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牵引学生,而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另外,本节课分层适度,有所侧重,不是机械的把所有内容都搞成分层教学“一刀切”,灵活变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