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该科基本知识,能有效地获取与处理信息,具备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具有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完成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多管齐下,从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入手,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最初将计算机看作是独立的学科,在学校的学科设置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

其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素养培养的,而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很小的。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盛行,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就愈发重要。

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门课程的学习,并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所有课程。

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能够方便熟练的操纵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和
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其中必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生选修模块的前提。

而且《指导意见》中建议必修模块课程安排在高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第二学期开相应的选修模块课程。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涉及的信息技术内容相当宽泛,又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并达到培养目标,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及时充电。

(二)层次教学
由于小学、初中学校开设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不尽相同,高一新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差异很大,教师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迅速、有效地拉近这一差异,处理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还要按教学计划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活动,保障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水平和素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

(三)开放教学
新课程引入了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及学生共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交流与评价。

比如,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络,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开放、轻松、自主
的学习环境,就要求教师不仅有超前的教育理念,还要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技能。

同时,随着学科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整合目标已经从信息技术渗透发展到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和衔接。

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与高中数学课程的“算法”选修模块存在着衔接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方法来解决其它学科所碰到的问题,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改变方式、激发兴趣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并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或模仿。

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弊端提出
的。

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方法。

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同时,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有趣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

现在的信息课堂方法启迪多于操作灌输,师生思维碰撞多于简单形式的互动,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各种办公软件的介绍员。

教师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反思,积累经验,纠正错误,努力提高课堂
效率。

(二)转变观念、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

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上,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因此,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三)改变模式、多重评价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

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做题为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新课标提出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
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例如在运用电子档案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为每个学生在服务器上建立文件夹,以学生学号命名,学生通过ftp访问自己的文件夹,将作品、评价、反思放入相关的章节中。

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灵活多变的挖掘
教材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总称。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它具有权威性,对教师的教学起指导作用,是教师上课的依据。

因此,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去教育学生。

但是课程标准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教材的改革力度,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材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资源库,并对现有教材进行重组整合,不断充实新素材。

在教材资源的建设中,应该注重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该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该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共同学习。

结语: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提供了营养
丰富的平台。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我深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理论,领会课改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胆大心细、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就一定能开拓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杨成.论信息技术条件下远程教学互动过程的共识.中国电化教育,2012(11).
[2]傅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处理.现代教育技术,2011.
[3]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人民教育,2012(2).
[4]应学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2011.
[5]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