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死刑复核制度的前世今生

中国法制史:死刑复核制度的前世今生


第二部分
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的具体流程
最高法死刑复核流程
对上报的案件进行 三名法官组成合议 承办人阅读卷宗,补查 材料,提讯被告人,听 取辩护律师意见
形式审查后分配案
件到各庭
庭,一人担任承办

在书记员记录下进行讨 论,得出一致意见后报 主管庭长把关
其他两位法官独立
独立撰写审查报告,
并将案卷与报告提交 给其他两位法官
明清出现了朝审、秋审 两种死刑复核程序。朝 审始于明朝,每年朝审 完毕,将复核结果向皇 帝奏报, 由皇帝裁决。 弘治十年, 死刑案件出 现立决和监候的明确区 分。清朝并设置了与朝 审并行的秋审制度, 以 完善对地方死刑案件的
合理的死刑制度, 从法
制的源头输入慎刑思想。
罚。
复核。
建国前的死刑复核程序 1931 年中央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有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主要 有:“由各级裁判部判决的案件, 在裁判书上所规定的上诉期间内, 被告人享有上诉权。凡是判决死 刑的案件,虽然被告人不提起上 诉,审理该案的裁判部也应该把 该案的全部材料送给上级裁判部 去审核。”
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文化 交流融合, 在此背景下, 北魏太武帝确定死刑复 核制度,拟定死刑的案 件, 司法机关和地方机 关需奏报皇帝, 由皇帝 亲自审核。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创立了存留养亲 制度,并亲自参与立法 过程, 废除了灭族等不
隋律规定州县判定的死 刑一律由大理寺复核, 最后奏报皇帝裁决。死 罪者, 三奏而后决。 唐朝有固定的死刑复核 机关和程序, 形成死刑 案件“在京五复奏, 京 外三复奏” 死刑未经 奏报而执行者,相关责 任人员会受到流刑的处
1979年至 2007年之间
对于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爆炸、投
毒、决水和破坏交通的恶性案件终审判决 死刑的,或者由地方中院一审判处死刑的, 被告人不上诉,经过地方高院核准同意的, 以及地方高院一审判决死刑后被告人不提 出上诉的,都不必报请核准。此后在 1991 年至 1997年间最高人民法院又以 通知形式先后授予了西南云贵的省区高级 人民法院对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核准 权。
第四部分
完善死刑复核制度的相关建议
——将“慎”贯彻到底
1.以强化辩护权为核心,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 必须以追求程序正义, 强调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以实现刑事 诉讼的现代化为宗旨。基本原则在于,对罪犯适用死刑必 须经过正当的法律诉讼程序, 即死刑诉讼的法律程序要有 作为裁判方的法官、作为控诉方的检察官和作为辩护方的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参与, 只有控、辩、裁三方在正当的法 律诉讼程序中各自行使诉讼权利, 才能有效地实现程序公 正与实体正义。建立死刑案件的三审终审制度。 2.死刑复核程序中审判权行使的完善。要做到效率与公平 兼顾,既要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减少承办法官个人的 审核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也要从简单多数的表决机制 中脱离出来,在合议时应当推行“一致通过”原则。
1954年公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
建国初到1979 年间的死刑复核 程序
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2007年以后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收 回死刑复核权
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议死刑案件都由
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1979年7月,第五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
5.有时会受到媒体舆论和部分闹访群众的影响。部分法院尚不 能做到完全不受外界影响的审判案件,而其中舆论的压力和被 害人上访是其中最直接因素:
最高法法官:一些案件如果处于两可之间,被害人家属的态度就显得非常关键。 被告人一方积极赔偿,获得谅解,就可能保住一命。 李昌奎强奸杀人,又杀死被害人三岁的弟弟,按照最高法院的标准应判处死刑。 云南省高级法院二审却判了死缓,后在舆论压力下改判死刑。结果一段时间内,
阅卷并写作报告
报主管副院长核准
院长统一签发死刑执 行命令
原审法院执行死

在审核过程中。如果主管庭长觉得案件存在疑点,或者合 议庭意见分歧很大,就有可能先把案件提交庭述过程,如果依然有分歧,案件就要提交审判委员 会或者刑事审判专门委员会。院庭领导和审判长联席会议只 是帮忙把关,合议庭和审委会才对案件依法享有决定权。一 般情况下,只有重大、疑难案件才会提交审委会讨论。 在死刑复核阶段,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们主要考虑两个问 题:一是证据,二是政策。前者关注犯罪是否构成,后者考 虑罪行是否至死。
3.死刑复核程序中法律监督的完善 (一)赋予检察院的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权 (二)增加死刑执行前的公示期 (三)赋予检察院阅卷权 (四)检察院应当具有出席开庭、提讯被告人的权力
4.死刑复核程序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完善 (一)司法机关内部的职权划分 (二)详尽的罪行评判标准 (三)当事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四)复核程序运行流程的设计
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主要思想渊源是儒家倡导的明德慎罚思 想。死刑复核制度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儒家明德慎罚、德主刑辅 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死刑复核制度萌芽于独尊儒术之时, 在北魏 刻意适用儒家治国方略之时定制, 在虔奉儒家思想的唐朝初年 发展成熟。 其次, 死刑复核制度从程序和内容来看, 都是明德慎罚思想的 具体应用, 死刑案件需要司法机关的反复审核, 向皇帝多次奏报, 这体现了统治阶层对于适用死刑的审慎态度, 死刑复核结果的 处理方式, 如存留养亲等做法, 更是儒家孝悌思想的直接体现。 死刑复奏制度同时也是法家权势独制的体现, 无论哪个朝代 的死刑复核制度, 其最后一道程序基本都是奏报皇帝裁决, 死刑 复核的终局决定大权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
法院因为害怕遭遇类似批评,一些本来可以不杀的都杀了。
药家鑫在父母带领下自首,“按照最高法院的标准可以不杀的。但没办法,舆论 太厉害了,还是杀了。以后碰到类似案子,判起来会很被动。但杀了以后,很多 人又开始同情他。”一位最高法院法官说。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保 护的不够
缺乏具体细致的法律规定
问题总结:依 然不够慎重
4.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程序存在漏洞。现行法律中,并没 有规定针对死刑复核程序的任何具体的监督措施。 《刑事诉讼 法》第 240 条规定,“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 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 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这样的通报是一种事后监督,其 法律监督效果值得商榷。
第三部分
我国死刑复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以书面审理的方式进行, 致使控辩双方无法就 关键事实问题进行当庭质证, 也无法就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 充分有效的辩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死刑复核程序是为确保死刑适 用的公正和慎重而设臵的一种法院内部的特殊审核程序, 故在程序的 设臵中根本就没有体现正当程序所要求的控辩平等、控审分离、法 官居中裁判的平等。 2.法律规范过于概括。刑事法律规范中关于死刑复核制度的内容非 常少。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只有235条至240 条6个条文,在《刑 法》中,也只有第48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只有第274 条至287 条共计 14 个条文。且这些条文大多都集中在法院如何提起死刑复核、最高 院如何复核上,并没有任何有关被告人、辩护人和公诉人参与或行 使程序权利的内容,也没有规定死刑复核程序该如何运行、如何作 出决定。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 量巨大
受舆论以及其他因素 的干预
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
卢建平 《最高法院一位死刑复核法官的自白》: 我们叫最高法院,所谓「最高」只是体制的安排,审判体系我们处在最后的环 节,并不见得我们的智商、能力、道德水平就是最高。如果理解最高,可能我 们责任最重,最后一个关卡,应该更加严格谨慎。
5.建立死刑案件社区调查制度和死刑案件听证制度。
(一)社区调查制度是为了裁量死刑案件被告人的刑罚所制定的调 查被告人品格的制度,这项制度在美国称之为“量刑前调查报告” ,在大陆法系国家称之为“被告人人格调查”。其内容十分广泛, 包含了人品、性格、爱好、平时表现、家庭、社会等大量与被告人 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得法官在考量其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同时, 对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也做出准确的评估。 (二)建立死刑案件听证制度。考虑到舆论对于死刑复核的影响, “堵”不如“疏”。《最高法院一位死刑复核法官的自白》中卢建 平法官曾说:“社会反响我们也需要考量。当然裁判文书里不会写 出来。……当然,我也不敢说我们最高法院现在做出的判决好像就 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没有一点顺从民意的,这个我不敢说。 ……说得不太好听一点,最高法院要和那个杀声震天的民意作对 ……杀声震天的时候,好多言论经不起推敲,好多观点完全站不住 脚。这种情绪都是来自人类内心的最黑暗、最野蛮、最愚昧的东西 。人类不能让这些东西来主宰啊。”让公众参与到审判中来。
研究思路
1
2 3 4
死刑复核制度的演进历程
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的具体流程 我国死刑复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完善死刑复核制度的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
死刑复核制度的演进历程
两汉萌芽:录囚之制
北魏时期正式确立
隋唐时期的全面发展
明清会审制度的高度发展
“录囚”制度是指皇帝 或官员对在押囚犯复核 审录, 以检查案件的审 判是否公正,并纠正冤 假错案的司法制度。 “ 录囚”制度发源于 奴隶制时期, 在汉代发 展为常制, 呈现为三种 形式——皇帝录囚、刺 史录囚、郡守录囚。
3.合议庭组成人数及评议规则规定缺乏严谨性。合议庭只有3 个人,人数偏少,工作量却非常大。另外评议时实行简单多数 原则也不够谨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官的缺少。最 高法五个刑庭,包括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和内勤人员在内 ,共有330人左右,有资格从事死刑复核工作的法官恐怕更少 。司法实践中案件多、人员少、责任大的情形,导致法官流失 与招录的比例失调,司法资源的稀缺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论我国的死刑复核制度
作者:辛炳琦
引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