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中高2017级线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
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
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
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汉的写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
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时,我们不应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期所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中国小说史略〉的传世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略》的研究方法融合了中西方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B.鲁迅运用归纳方法,以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为依据,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分类或命名。
C.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认为宋传奇比唐传奇更重教化。
D.游国恩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了唐传奇优于宋传奇并列举了宋传奇一系列的缺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史略》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的借鉴。
C.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
D.文章指出鲁迅率先阐明了古代小说概念的内涵,明确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说新语》成为“名士的教科书”是受了当时读书人非常重视品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B.古代小说从六朝之粗陈梗概到唐传奇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标志其由萌芽走向成熟。
C.自从鲁迅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D.当下“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是对《史略》的研究方向的继承与发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毫无疑问,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方式。
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到家长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家长群”里来完成,随时随地,省时省力。
这种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全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
(摘编自苑广阔《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材料二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
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
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则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
指望家长们在群里坦然相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
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
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
现实中,很多老师把家长当成了“编外老师”,将本属于校方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而疲于应付的家长却敢怒不敢言。
长此以往,家校双方责任错位、角色迷失,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正常的家校关系被异化了。
在某些学校,除了检查作业外,班级大小事务都有家长的身影,甚至家长会替老师监考、值班等。
若有家长提意见,动辄会被扣上“不配合老师”,甚至“不配当爸妈”的帽子。
若再有“戏精家长”故意搅事,问题就会变得更严重。
(摘编自陈广江《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材料三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
家长群基本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
但作为群主,老师往往并没有和家长事先约定家长群的规则。
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在家长群里什么该发,什么不能发。
忙着在群里秒赞老师等各种以期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关注的举动,无形之中都在增加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容易“传染”。
就像赛跑一样,一旦有人抢跑,其他家长愿意不愿意都得跟着,而且愈演愈烈,家长群异化是迟早的事情。
(摘编自宋广玉《给“家长群”立规矩才能防异化》)材料四家长群异化有多种成因。
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既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又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都能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群也就逐渐异化。
家长群成“负担群”,将正常的教学关系蜕化成利益交换关系,扭曲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典型折射。
对于老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污染,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些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为了防止异化成各种夸张表演的“戏台”。
这是驱邪扶正之举,也是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回归学校教育本位的表现。
(摘编自王丽美《家长群变“负担群”扭曲家校关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为家校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方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B.家长群有着很多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C.部分学校明确提出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目的就是防止家长群的异化,影响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
D.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也就不会异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有家长在家长群中炫耀孩子的成绩时,容易引发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这说明了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B.家长群异化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
C.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平台的微信群主要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为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学校应该掌握主导权,老师也应负担主要责任。
D.家长群成“负担群”,既给老师、家长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又扭曲了正常的教学关系,也会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
6.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者周国华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
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
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
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儿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儿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
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钱。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
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
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
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
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
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
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
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
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
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
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