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虚词汇总复习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 ②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 ③表反问语气。难道。④表商量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
(3)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或者、还是。
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可不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⑧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8.之
(1)动词。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卒之东郭墦间
(2)代词: ① 第三人称代词。②活用为第 一人称代词。我(们)、自己。③指示代词。 这、这种、这些。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6、且
(1)副词。 ①将、将要。② 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犹且从师而问焉。
将焉取之?
(2)助词: ① 句末语气助词。②形容词、副 词词尾,相当于“然”。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①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 哪里”“从哪里”等。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 虚07词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1.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作助词(结构助词、语气或音节助词)
◆1、助词,相当于“的”字 今日之事如何?
◆2、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之有? ◆4、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
织》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
东南飞》
2.( 大何王1)来疑何问操代? 词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疑问副词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1)语气词: ①表疑问语气。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②表反问语气 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跟、被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形容词、副词词尾。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 表反问或感叹。
何辞为?
另:动词。(实词)
①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③担任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④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⑤认为
汝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
多知乎!”
10.焉
(1)代词。 ①他(它),他(它)们。② 表 疑问。什么、怎么、哪里。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另:名词,处所、地方。
9.为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表 目的④因为、由于。表原因(wèi)⑤表时间⑥被(wéi)。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公曷为出若言?
(2)连词:①表假设。如果。 ②表选择。或、 或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
为万户侯。)
另:动词。(实词)像,好像。
如:其若是,孰能御之。
8.所
(1)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 格式,表示被动。
4.乃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副词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加强判断语气)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3) 连词 于是、就。
(4)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就”或不译。 ②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③表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④表转折关系。可是、却。
A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者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2. 以
(1)介词: ① 把、拿、用。②凭借、靠。③
凭……身份。④因、由于。 ⑤按照、依据。⑥在、从。 ⑦和、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资政殿学士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斧斤以时入山林 汝殁以六月二日 欲以客往赴秦君,与赵俱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 们,他(她、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秦王恐其破璧。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臣窃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③ 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
则或咎其欲出者。
另:用作名词,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原因)
13.因
(1)介词: ①依照、根据。②趁着、趁机。 ③凭借。④通过、经由。 ⑤由于、因为。
批大隙,导大款,因其固然 因击沛公于坐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副词: 于是、就、便。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动词: 沿袭;接着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顷之
①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可译为“的” (人、事、物)。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③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 话”。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
15.与
注意读音: ⑴yú,无乃尔是过与? ⑵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殽之
战》; 1⑶、其介它词都读yǔ。 ①和 , 跟 , 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2、连词 和,跟,同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动词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结交,亲附
赞成,许可,同意
胡虏易与耳
对付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待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匹敌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推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献给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读yù
16.则 (1)名词: ①准则、法则。②等级。
②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汉书》)
③孔子,千古之则. (榜样)
以身作则
(2)动词: 效法。
(2)连词: ①表并列。又,一边……一边…… ②表递进。而 且、并且、况且。③表让步。尚且、还、。
示赵弱且怯也。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7.若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 (们)的。② 指示代词。这、这样。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知识联想:兼词“诸” ——是“之于”的意思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焉
11.也
(1)语气助词: ① 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 ②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③表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 ④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 译。
①⑤沛表公之陈参述乘或樊解哙释者语也。气
“于 是”,或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