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陵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旋挖钻施工方案

西陵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旋挖钻施工方案

西陵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黑虎山安置房小区)5#、6#、7#、8#楼及地下室工程旋挖灌注桩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日期:2016年6月10日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录1工程概况 (1)1.1基本情况 (1)1.2工程概况 (1)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1.3.1工程地质条件 (1)1.3.2水文地质条件 (1)2 施工方案 (2)2.1编制依据 (2)2.2材料要求 (2)2.3施工准备 (3)2.3.1技术准备 (3)2.3.2主要机具设备 (3)2.3.3作业条件 (3)2.4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 (4)2.4.1施工工业流程 (4)2.4.2施工工艺要点 (4)3 质量控制 (6)3.1护筒埋设 (6)3.2泥浆配置 (6)3.3沉渣控制 (6)3.4桩长控制 (6)3.5导管控制 (6)3.5混凝土控制 (7)3.6入岩深度的控制 (7)3.7塌孔的预防及处理 (8)4成桩质量控制标准 (7)4.1钢筋质量检验标准 (7)4.2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 (9)5 其他注意事项 (10)6安全环保措施 (10)7施工总平面布置 (11)7.1施工总体及施工平面布置原则 (11)7.2施工用水、用电 (12)7.3场地排水 (12)7.4施工现场总平面图的布置与管理 (12)8 施工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 (13)8.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13)9 工程施工应急预案 (13)9.1组织机构 (14)9.2重大危险源 (14)9.3应急应变措施 (14)附:1、《桩位编号图》第一章工程概况1.2工程概况工程位于宜昌市西陵区窑湾乡黑虎山村七组。

该场地位于峡洲大道与中南路延伸段交汇口处。

根据规划:小区一期工程开发5#~8#楼及地下室工程,地上29层,地下一层。

地下室平面面积约15000平方,其中5号楼为筏板基础(基坑底板标高115.1m,筏板厚度2m);7#楼(基坑底板标高115.8m,2深5.2m)。

该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甲级。

场区内土层为杂填土、淤泥质土、冲洪积粉质粘土、细沙、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五龙组(K1w)中厚层状黄褐色、灰白色粉砂岩为主,按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强风化带、中风化带。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3.1工程地质条件由于施工建设,场地及周围地貌改变较大,场地于1年前回填,红线内房屋均已拆除,场坪标高约115~116.8m,高差约18m,地势高程变化较大。

根据地面调查:区内未见断层、褶皱发育。

据野外调查:本场地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五龙组(K1w)中厚层状黄褐色、灰白色粉砂岩,1.3.2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报告,本工程场区内地形地貌简单,勘查期间堰塘中存在地表水,在本次勘查钻孔范围内,存在较为丰富的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在地表出露,据走访调查,多年来不曾干涸。

第二章施工方案2.1编制依据1、《宜昌市黑虎山安置小区(一期)详细勘察报告》;2、《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DB42/T831-2012)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204—2002);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204-2002);1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13、现场调查与测量等;14、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交的建筑总平面图、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2.2、材料要求1、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钢筋强度设计值及标准值如下:热轧HRB400E级(三级,符号C):fy=360,f“y=360,fyk=400 (单位:N/mm2)2、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若无特殊注明,均按以下要求进行:HRBE400级C30 35d注: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0。

3、钢筋焊接接头搭接长度为单面焊10d,焊条型号选择E55,牌号为J423或J422,焊条直径ф为≥3.2mm。

所有焊接接头要按检验批次规定,要求送检,满足检测要求以后投入批量生产。

且接头在同一截面内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2.3、施工准备2.3.1、技术准备1、掌握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2、读懂桩基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

3、了解场地及临近区内的危房等特殊建筑物及基地下障碍物的分布情况。

4、准备施工用的各种报表、规范。

2.3.2、主要机具设备施工机具设备调试安装完毕,试运行正常后应立即申请验收。

2.3.3、作业条件1、合理布置施工现场,清理场地内影响施工的障碍物,低洼处用粘土回填,达到“三通一平”,挖好稳定液搅拌池。

2、对进场设备、机具进行安装、调试检查和试运转,确保机械正常工作,配备足够的备件。

3、引好桩位控制线和水平高程的控制点,妥善保护好,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4、原材料进场检测待用,根据设计要求加工钢筋笼。

5、正式施工前试成孔,不少于两个,以便了解场地地层情况并检查所选择的机具设备施工工艺是否适宜。

6、劳动力计划安排:配备技术员2人,负责质量管理(轮班作业,必须做到有人施工就有人做技术指导);配备测量员1人,负责现场桩位放线复线;配备管理人员2人,全面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轮班作业,必须做到有人施工就有人管理);技工3人,普工8人,共计16人。

2.4、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2.4.1、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点定桩位→钻机就位开孔→设置护筒→进行第二次测量复点(确定砼浇筑高度)并注入泥浆→旋挖钻进(确认入岩深度)→补充钻孔内泥浆→成孔→清孔→检测成孔质量→测量孔深(确认终孔深度)下放钢筋笼(主筋焊接及箍筋绑扎、声波检测管安装)→插入混凝土导管→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成桩(计算预算方量与实际方量误差系数)→拔出导管→拔出护筒→桩基基础检测(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小应变)→破桩由流程图可知,旋挖钻孔灌注桩的特别之处在于制备泥浆和补充泥浆,在钻孔过程中要制备符合性能指标的泥浆(泥浆性能指标:粘度16~22S;含砂率不大于4%;比重1.1~1.3),同时要及时补充泥浆,以确保孔内水头压力,防止塌孔。

其重要质量节点在于清孔环节,在钻孔成孔时应当对孔底沉渣及时清理,并与钢筋笼下放后进行二次清孔,确保孔底无残渣。

2.4.2、施工工艺要点1、钻孔前施放桩位点,放样应进行复测,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

进一步确定是否有障碍物,必须待甲方或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成孔施工。

2、钻机就位应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钻头对准孔位开启钻机进行开孔。

3、设置护筒:根据桩位点设置护筒,护筒的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护筒位置应埋设正确稳定,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倾斜度的偏差不大于1%,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

施工中,护筒的埋设采用旋挖钻机静压法来完成。

首先正确就位钻机,使其机体垂直度、钻杆垂直度和桩位钢筋条三线合一,然后在钻杆顶部带好筒式钻头,再用吊车吊起护筒并正确就位,用旋挖钻杆将其垂直压入土体中。

护筒埋设后再将桩位中心通过四个控制护桩引回,使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并在护筒上用红油漆标识护桩方向线位置。

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

护筒应高出地面20~30cm。

4、钻机就位:旋挖钻机底盘为伸缩式自动整平装置,并在操作室内有仪表准确显示电子读数,当钻头对准桩位中心十字线时,各项数据即可锁定,勿需再作调整。

钻机就位后钻头中心和桩中心应对正准确,误差控制在2cm内。

5、钻进:当钻机就位准确,泥浆制备合格后即开始钻进,钻进时每回次进尺控制在60cm左右,刚开始要放慢旋挖速度,并注意放斗要稳,提斗要慢,特别是在孔口5~8m段旋挖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控制盘来监控垂直度,如有偏差及时进行纠正,而且必须保证每挖一斗的同时及时向孔内注浆,使孔内水头保持一定高度,以增加压力,保证护壁的质量。

6、清孔:钻进至设计孔深后,将钻斗留在原处机械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尽量装入斗内,起钻后仍需对孔底虚土进行清理。

一般用沉渣处理钻斗(带挡板的钻斗)来排出沉渣,若沉淀时间较长,则应采用水泵进行浊水循环。

7、钢筋笼制作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存放场地应平整,钢筋笼应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方能下放,下放时应保证钢筋笼顺直,严禁摆动碰撞孔壁,就位后焊制定位钢筋。

声波检测管应当固定于钢筋笼主筋之上,避免检测管在下方钢筋笼的过程中坠落倾斜,破坏。

8、钢筋笼下放至设计深度后,应当复测孔深,计算理论孔深与实际孔深的差值,如偏差超过正常值,则需对孔底进行二次清孔。

随后下放混凝土输送导管,避免导管与钢筋笼碰撞,遇导管下放困难应及时查明原因。

导管一般由直径为200-300mm的钢管制作,内壁表面应光滑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管段的接头应密封良好和便于装拆。

下放导管的数量应有计算确定,布置时应使各导管的浇筑面积相互覆盖,导管的有效作用半径一般为3~4m,导管第一节底管长度应不小于4m。

9、灌注混凝土成桩: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应具备良好的和易性。

开始灌注混凝土时,为使泥浆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50cm,第一盘方量必须保证。

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下1m以上。

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至设计标高,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应设专人测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液面高差。

应当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宜为0.8~1.0m。

10、当施工过程中出现实际孔深与理论孔深不符,则应报告地质勘察单位,现场作出判断与解决方案,报审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通过。

出现塌孔、断桩等重大质量问题应当立即停止施工,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地质勘察单位,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11、施工顺序原则,在施工的顺序中应坚持“先深后浅、先大后小”的原则,即先从从深处开挖。

从深到浅依次施工。

同桩径考虑,先开挖直径大的桩基,后开挖直径小的桩基。

坚持依此原则进行桩基的有序施工,达到施工顺序的最优化。

12、入岩深度的要求:地下室入岩中风化粉砂岩持力层≧1000mm,且基础底面进入持力层地面1d;5#、6#、7#、8#楼基础地面桩基入中风化粉砂岩持力层≧1600mm。

详图1.13、相邻桩基桩底高差比:图纸设计要求相邻桩底高差不得大于桩净距的1倍。

详图1。

14、由于本工程工程桩基础检测中存在声波透射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