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我国在课程开设中唯一一门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着重要地位的学科,业界各个领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数学那么多年,真正有用的仍然只是那些简单的运算形式,而初、高中以至大学阶段的高等数学基本上在生活应用中没有得以体现。
其实,数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单纯讲授数学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使学生建立起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建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是在教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
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被我们称为是数学思想渗透。
思想渗透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它是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然后根据架构模式逐一解决问题的难点,达到最终攻克问题的目的。
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这种能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育指标。
我国教育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方面主要通过渗透教学方式开展,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学会自己分析问题,然后结合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然而,数学思想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知识点,不能像别的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它是隐藏在一些基础知识之中,需要老师对其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之后进行总结才能将其显露出来。
而现如今,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渗透其中老师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在新课标的修订之下,根据新课标修订的理念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探究和领悟,这才是渗透数学思想的关键问题。
尤其是针对小学中段学生的教育,年龄体系大多在8-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刚刚开始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渗透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们将数学思想渗透其教学中的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开发出学生们的数学天赋,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进而提供学生的学习质量。
渗透思想在小学中高段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最新改革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来看,在小学数学解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以及数学模型等,学生们经常用到这些方法不仅仅来解数学题,而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多年来的
教学经验,现介绍几种小学中高段数学中常用到的数学思想:
1. 数学其实就是符号加逻辑。
那什么是符号化思想呢?用符号化的语言,比如数字、字母、图形以及各种特定的符号构成的用来描述数学的内容。
符号化思想的优点就是易于理解,学生看过之后很快就明白了,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符号化思想是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
2.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扩展变化出来的,它们都具有其本质的特征,每个概念和每个概念之间都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如果想要进一步的认识并理解这些概念,必须了解概念的来源,有什么具体的标准以及将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便是分类思想。
概括的来讲,就是指数学对象以某种标准被分成多个部分进行分析,分类时的原则只要满足简单、互斥和不遗漏便可。
3.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统计两个字,比如“统计下一共有多少人要去旅游”,“统计下这栋大楼加装修共花费多少”等等。
在小学的数学中,统计的思想也是离不开的,例如“已知所有同学的数学成绩,求他们班的平均数学成绩”,这就要求统计出所有学生的成绩,相加之后求其平均数,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也经常会遇到。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有关长方形面积的学习,在讲述面积公式之前,教师应先查看学生关于正方形面积的掌握情况,拿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为例由学生计算其面积,然后我们再拿出15个同为一厘米的正方形排列组合成一个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知道了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所以很快就能回答出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以这种渗透性的思维形式将文字性叙述比较枯燥的公式性问题丰富化,学生可以从形的角度去掌握面积的真实意义,也很直观的了解了长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因此,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总结规律,在传统教学中适当加入案例、形状等符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附件,可以有效的完成渗透性思维的建立。
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学习基础的建立正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数学的学习是使得能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应用数学进行体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