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及其意义“星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珠宝、钻石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想登上月球和星星,然而当人们踏上月球的时侯才发现,月球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有山有土,是凹凸不平的。
”我们从这段文字引出一个话题:人类探月登月的意义。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朝官员万户把自己绑在椅子上,梦想用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将自己送上天空,无不表露出人类对宇宙星空的向望与憧憬。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星空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对月球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1969年7月,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他与另一宇航员奥尔德林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即便是今天,人类仍在不懈的探求着月球星空的奥秘。
经众多科学家研究表明:月球内部能量早已在31亿年前被耗尽了,现在的月球只是一个古老、僵死的星体,月震和表面热流极低,无水、无氧、昼夜温差大,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极不适宜人类的居住。
那么人类耗费巨资探月登月有意义吗?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首先,人类居住的地球的能源总归有一天会枯竭,寻求新能源,是人类面临的一重大科研课题。
月球作为地球最忠实的卫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能源仓库,它上面的玄武岩里钛铁矿的体积占25%,钛大概有100万亿吨以上,将来人类能直接用这种玄武岩生产水、液氧燃料等资源。
月球上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象地球上稀缺的铀、稀土等,特别是月球土壤中特有的氦―3作为核聚变的原材料,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将成为人类未来取之不竭的能源宝库,月球表面土壤中蕴藏着几百万吨的氦―3,1吨的氦―3所产生的电量足以供全人类使用1年……月球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是主要航天国家组织探月登月的最主要的动力。
第二、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无磁场、地质构造稳定、弱重力和高洁净的环境,可以进行生物制品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月球背面不受地球无线电波干扰,可以建立月球天文观测基地、实验室,把月球建成人类探求宇宙星空的前沿哨所。
总之,月球是人类研究月球科学、天体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对地观测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第三,人类探月登月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支撑,带动和促进了一系列基础科学、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耗资是巨大的,达265亿美元,但它在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创造出3000多项新技术,从经济效益方面评估,“阿波罗”登月工程每投入1美元就能产出了4到5美元的效益,这说明人类探月登月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
月球探测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是空间探测发展的必然。
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月球探测可以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孵化器,并推动国民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与革命。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并通过对初期探月工程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各航天国家已经建立起完整、先进和经济实用的航天技术工业和开发体系。
载人航天和空间往返运输系统等主要空间技术在技术上非常成熟,经济上可行,月球基地建设技术也已接近实用化。
重返月球,建立永久基地,是人类开发太空资源,拓展生存空间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通过这一项目,可以使人类学会如何“离开地球家园”,建立像南极类型的永久研究站,在地球以外空间发展产品和工业,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外星家园。
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需求的日益加大,如许多空间微重力科学研究条件、特殊生物制品的大量生产等都需要在一个像月球那样庞大的“太空实验室”上进行与完成。
月球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储备,这一因素是重返月球最主要的动力。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月壤中特有的氦—3资源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并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月球资源的兴趣将越来越浓。
开展月球探测,将提高我国认识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
另外,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提高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的发展。
月球探测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月球探测是航天技术的一次飞跃,是新的科技创新点,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方针的贯彻实施,将促进和提高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航天、信息、光电技术及空间应用的发展,并推动空间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正值国际上重返月球计划尚未全面开展之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开展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确保我国在国际月球探测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1.月球矿产资源丰富,人们制造这么多东西时要许多矿产金属等等。
等地区铁啊,铜什么的都用光了,去月球找去吧。
这样才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好2.备选家园移民,假如人口太多超过地球的承载量,只能去月球或者建立太空城什么的,相对来说月球建立大型城市的可行性更大,毕竟空间是够得,何况万一地球出点什么意外,月亮是个现成的诺亚方舟!3.提供能源:建立能源基地。
4.作为向更广阔宇宙进发的前沿基地,探索太空。
在那发射火箭区火星可比在地面上容易多了,引力小,空气阻力更小,相当经济划算。
为什么探索太空?原因同第一点。
5.搞旅游,满足人类好奇心什么的,等等等等许多啦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诱惑让人类无法止住前进的脚步。
美国于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在90年代先后发射了两枚探测器。
以期绘制月球表面地形图、分析月球地质结构和寻找月球存在冰或水的证据。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制订了新的探月计划,在2010年后要在月球上建基地。
此外,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先后提出了探月计划。
新发射的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按计划将在15个月后开始执行观测使命;日本将在明年发射月球探测器“月球A”;印度国家太空宇航研究所宣布,将在2005年独立发射小型无人月球卫星,2008年向月球发射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月球飞船一号”;中国航天机构也表示,月球探测器发射计划进展顺利。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类更应当感恩于太阳,因为人类取之于地球的一切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太阳。
而且地球的寿命也主要取决于太阳。
事实上,地球、月球和太阳,都是浩瀚宇宙的星体,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太阳为恒星,位于宇宙银河星系;地球属于太阳系,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而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环绕地球运行。
人类已经踏上月球,于1969年7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捷足踏在月面之上。
他作为人类登月第一人,与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学步,连崩带跳地行进,长达两个半小时,而迈克尔·科林斯,则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飞行。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行员,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一块不锈钢牌匾,一面作为这次登陆的纪念;一面作为人造物质和信息,留给可能邂逅到此一游的智慧航天人员。
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是尤金·塞尔南,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阿波罗号任务,以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把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关于月球的身世,科学家们曾有种种猜想,却也一直莫衷一是。
根据阿波罗号带回月球岩石和土壤的化验与分析结果,月球的物质成分与地球相差甚远而且比地球更为古老,所以分别否定了“地球分裂”说和“地月同源”说;所谓碰撞说,隐含同时同源形成说和撞击分裂说;阿波罗太空计划的有关研究成果,也改变了一块尘埃云快速引力坍缩,而形成致密星球的学说;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地球不具备捕获这么大月球的能力,所以“地球捕获”说也不能成立;俄国科学家提出,月球是经智慧人改造的星体,这种“太空船月球”说,令人震惊不已,但纯属猜想,没有证据。
智慧人究竟在哪里?用未知猜想未知,未免太过离奇。
所以,尽管对月球身世的猜想颇多,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欧洲航天局的“星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 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
它将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 射线地图。
中国“嫦娥工程”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0月2 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携带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诸如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空间环境探测系统等有效载荷。
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嫦娥1号”设计寿命为1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自始至终监控“嫦娥一号”。
于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处于精确控制下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准确落到月球预定撞击点,即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
在经历了长达4 94天的飞行后,遥远而静谧的月球,终于成为中国首位“月球使者”的生命归宿。
随着此次“受控撞月”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月女神”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9月14日,在南部的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月女神”即“辉夜姬”(KAGUYA),是日本民间传说中一位居住在月球上的女神。
该卫星将围绕地球两圈,然后飞向月球,预计5天后抵达月球轨道。
它是一个轨道器,所获数据将研究月球的各种特性,包括月球化学成分构成、地形结构、地表特征、重力场和粒子环境等,绘制月表的矿藏分布图,以及对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分析,了解月球起源和演化过程。
“月女神”号探月卫星,于2009年6月11日,日本时间凌晨3点25分,成功撞击月球表面,撞击点位于月球左半球东经80.4度,南纬65.5度,完成其最后的探测使命。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
嫦娥一号正式进入工作轨道。
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并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