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 师说 课时作业

劝学 师说 课时作业

解析 C 项,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 C
7.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 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 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 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____朽__木__不__折________”;
锲而不舍,就会“____金__石__可__镂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 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 “_____故__不_积__跬__步______,____无__以_至__千__里_____”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这个道理。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
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 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
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 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车·柔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天赋、天性)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答案 B
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 分)(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析 C 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 项,宾语前置。B 项,状语后置。D 项,固定句式。
答案 C
6.下列选项中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 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 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 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 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 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 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 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答案 (1)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
案 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___故__木__受__绳__则__直_______,___金__就__砺__则__利_________”,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
轻/松/课/堂 课时作业(十) 劝学 师说
第一课时 劝学 时间:60分钟 分值:57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37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 分)( )
A.则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 项,“知”同“智”。B 项,“有”同“又”。D 项,“生”同 “性”。
解析 “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 件”。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 项,名词作动词,A、C、D 三项均为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 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 学识的渊博。C 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 项,“爪 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解析 A 项,“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B 项,“疾”: 劲疾。D 项,“备”:具备。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