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趣事

陶渊明趣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不畏浮云遮望眼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因为他早就知道陶渊明的大名,很想结识他,亲自造访。

但是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于是假装有病,不见。

他这样做很有自己一套理由,说起来也是振振有辞,置地有声:我岂是那种“洁志慕声”的人吗?哪里能以和王公大臣结识为荣耀呢?但是王弘这个人也很有办法,他知道陶渊明喜欢喝酒,就让陶渊明的故人庞通之半路上摆了一桌酒席迎接他。

陶渊明这个人有脚病,走路不能走太长,到了这里一看,路边有个亭子,亭子里还有一桌酒席,酒席旁边还是自己的老朋友,又能歇脚,又能喝酒,还能与老朋友叙旧,这不是天下最美的事情吗?欣然共饮,王弘便趁机出来与他相见了,于是陶潜与王弘尽情而饮,以前说过的不以王公为荣的话,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两人一气喝到天黑。

陶潜没有鞋穿,王弘让手下的人现场给他做鞋。

手下的人要量一下陶渊明脚的尺寸,陶渊明便随意地把脚伸出去让他们量。

王弘邀请他一起回州里做客,问他有什么交通工具,陶渊明回答说:“素有脚疾,向乘篮舆,亦足自反。

”王弘于是命人将他抬到州府。

陶渊明一路上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受宠若惊之意。

王弘后来只要想见他,一定要在山林中等候。

如果陶渊明家里没有酒也没有米了,也会时常接济于他。

一个贵为达官贵人,一个平若草民寒士,尽管地位悬殊,但陶渊明却始终保持高洁品格,从未以结识高官为荣。

(二)不为高僧变己道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建造白莲社。

慧远德学极高,为时人所景仰,当建白莲社时,谢灵运想参加,并愿出资建造,但为慧远法师所拒。

可是慧远却主动邀请渊明入社,但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

”慧远破例许之。

陶渊明敬谢,仍不入社,但常与慧远往来。

此外,传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一住三十年,招待客人有个规矩,送客时以虎溪为界,过了虎溪就不送了。

虎溪是东林寺门口的一条山溪,因为在东林寺门口栓一头老虎而得名。

如果慧远有时不注意送客送过虎溪,老虎就会发出吼声警告他。

有一阵慧远与陶渊明,还有一个叫陆修静的道士过从甚密,交谈也很投机,送客时,慧远不知不觉过了虎溪,引得老虎发出很大的吼声。

老虎的吼叫提醒三人,三人于是相视而笑,这就是所谓的“虎溪三笑”。

这只是个民间传说,不足采信。

因为历史上的陶渊明对佛教其实是颇不以为然,尽管慧远为得道高僧,尽管慧远对他始终以诚相待,尽管二人相知为友,但独立坚定的信仰使慧远始终无法说服他相信佛的存在,相信生命可以轮回。

陶渊明始终认为儒就是儒,道就是道,人身死神灭,没有什么轮回之说。

所以他认为轮回之说是荒诞不经之谈。

因此,那句有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有些学人那里便有了另一番解释:南山即庐山,这句诗显示了陶渊明对庐山之上奇谈怪论的不屑一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