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
民族概况:
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议成立纳乃语支。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
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
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
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
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
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

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追根溯源
赫哲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
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

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

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

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

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

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

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

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

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

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

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

赫哲族
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
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
赫哲族传统跳神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
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

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赫哲族音乐分类:
赫哲族音乐有“伊玛堪”(说唱形式)、“嫁令阔”(民间小调)、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

是深受赫哲族喜爱的演唱形式,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也有旌善惩恶的社会性题材。

演唱形式是1人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曲调多属自由体,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

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

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嫁令阔
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

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