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空气和我们》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和我们》。
一、说教材
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说学情
本课是学生在学完整个单元后,用表格、气泡图、科学写作等方式梳理知识架构。
学生经过长时间跨度学习后,重新回顾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保留之前上课的照片、记录表、班级汇总表等,帮助学生进行回顾与梳理。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用三个思维工具,梳理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把第1课的思维导图加入本课。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
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空气的分布
教师提供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汇报: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说明空气
的广泛存在?
(二)、调查空气与生活
1.教师出示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记录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3.全班交流汇总,完成《我的调查记录表》。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在学生分享经验时,补充更多的关于空气存在的资料。
教师可以借此强调地球上的空气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是地球生命生存的重要基础。
帮助学生形成爱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空气单元小结
1.请学生翻看自己的活动记录表,在记录表中标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1)集体完成表格,让学生梳理出空气、水和石头4
个方面的对比特征。
(2)出示气泡图和科学短文。
让学生自己挑选一种总结方式进行总结。
3.学生总结后,开展班级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这个单元的小结,展示学生记录表、班级汇总表(之前上课时拍下来的),为回忆提供线索。
这样能提升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空气在地
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空气和我们》这节课的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