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稿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稿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1、总论1.1 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微山县鲁桥镇鲁桥中心社区。

(2)项目建设单位:济宁祥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3)项目建设地点:微山县鲁桥镇。

(4)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用地面积约73442.6m2,安置50户,总建筑面积183300m2。

主要建设内容有主体建筑工程、主体装饰工程、道路工程及绿化工程等。

(5)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5589万元,其中工程造价及配套工程费用20163万元、土地购置及补偿1760万元、项目各种手续费3666万元。

资金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

(6)项目实施期限:项目实施期限为36个月,即从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

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济宁祥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济宁市中区车站南路,公司成立于2010年2月1日,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实行独立核算,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法定代表人程祥民,注册资本800万元,固定资产176万元,拥有主要机械设备净资产791.8万。

企业经营范围为建筑工程施工、土地复垦、道路施工、维修。

公司技术力量较强,拥有员工330人,职称人员54人,工程类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9人,经济师1人,会计师2人,二级建造师10人。

企业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丰富,成立2年来,共组织实施了1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亿余元。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用地面积:73442.6m2;安置总户数:50户;总建筑面积:183300m2;总投资估算:25589万元;建设期:36个月(2012年5月-2015年5月)。

1.4主要结论(1)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建设本项目是加快推进鲁桥镇城乡建设,扩大鲁桥镇城乡规模和提升地域品位的需要;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本项目的选址及建设方案符合微山县鲁桥镇城乡建设要求,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建筑材料有来源,具备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施工条件。

2、项目建设背景为提高微山县鲁桥镇的城市化水平、扩大城乡规模、有效集聚人口,城乡近期居住建设应以新区建设为主、旧区改造为辅,做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开发鲁桥镇鲁桥中心社区。

鲁桥中心社区现址位于镇政府以南、济微公路以西、鲁桥镇五村辖区内,现有居民50户、约200人,民居50幢,住宅占地面积7.33公顷,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和泥(石)木结构。

对本工程建设,镇委、镇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已把该项目列入微山县鲁桥镇重点建设项目,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加快推进鲁桥镇城乡建设,扩大城乡规模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

鲁桥镇城乡开发建设于2011年开始。

鲁桥中心社区位于城乡开发建设规划区内,村民住宅用地面积达7.33公顷,村址是开发建设规划区的主要地块。

(2)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农村、农业“三农”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山东省、济宁市也分别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纲要。

鲁桥镇五村地处镇政府南、济微公路西,随着城乡开发建设,现已成为中心地段,具备了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客观条件。

(3)是改善鲁桥镇村民生活品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其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主要内容之一。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

本项目建设得到鲁桥镇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曾数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被列入鲁桥镇重点建设项目。

鲁桥中心社区的土地开发收入可作为项目资金投入。

因此,项目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

(2)建筑材料来源有保障。

工程建设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钢材可从本地采购,水泥可由附近的生产企业供给,砂、砂砾和碎石本地能供应,各种材料来源有保障。

(3)施工条件有保障。

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鲁桥镇政府以南、济微公路以西交通便捷,施工所需水、电供应有保证。

我公司有着丰富的建筑建设经验,具有合格的建设队伍,施工设备配套,能够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4、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1项目选址根据鲁桥镇城乡建设的规划,鲁桥中心社区选址于鲁桥镇五村辖区内。

该地块位于鲁桥镇政府以南 1.5公里、济微公路以西,毗邻微山湖大市场。

小区附近有幼儿园、鲁桥镇中心小学、鲁桥镇一中、微山县三中、鲁桥镇中心医院等。

交通便利,设施齐全。

建设条件良好,能较好体现城乡建设新风貌。

4.2项目建设条件4.2.1自然条件4.2.1.1 区位条件鲁桥镇位于微山县最北部,南阳湖东西两岸,东隔白马河与两城相望,西与任城、鱼台等三县四乡镇接壤,距济宁市区30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是个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平原地带。

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水陆纵横,气候温和湿润。

本区域有南北20华里,东西10华里的乌鱼养殖产业,养殖面积达到2.8万亩,年出售乌鱼14000T,实现利税1500万元,其中税收90万元。

鲁桥镇辖八个管区、34个行政村、212个小组、共11800户、总人口达5.8万人、耕地面积为2.8万亩,其中水田1.1万亩,旱地1.7万亩。

鲁桥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除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外,还有白马河从东部流过,公路有省道济(宁)微(山县)公路穿行,连接104国道,并筑有白马河大桥,沟通东西两岸。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全面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坚持“菜果养殖富民,三产乡企强镇,科技教育奠基”的战略指导思想,努力增加蔬菜,养殖产业科技含量,狠抓招商引资,促进乡镇企业的强大、振兴,把鲁桥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4.2.1.2 工程地质本区土壤以黄壤为主,因长期受气候、植被和成土母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二类:①砂质土。

主要分布在河溪旁的冲积地带,地形比较平坦,经过多年垦殖,多数已改为良田,土质肥沃,通透性好,宜种水稻、棉花等作物。

②粘质土。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形区,黄壤分布广泛适宜种植杂粮。

4.2.2基础设施条件(1)交通条件本项目位于鲁桥镇中心地段,西面邻济微公路,西与任城、鱼台等三县四乡镇接壤,距济宁市区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供水、排水条件项目供水取自地下供水管线,完全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

项目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二级生化预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沿污水支管汇集污水干管,接入污水系统;雨水经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雨水干管或排水沟,最终排入白马河。

(3)电力和电信项目区东北侧敷设有电力、电信等工程管线,项目用电、通信等可直接引入。

4.2.3社会经济条件鲁桥镇辖八个管区、34个行政村、212个小组、共11800户、总人口达5.8万人、耕地面积为2.8万亩,其中水田1.1万亩旱地1.7万亩。

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7890元。

鲁桥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除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外,还有白马河从东部流过,公路有省道济(宁)微(山县)公路穿行,连接104国道,并筑有白马河大桥,沟通东西两岸。

全镇已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电话镇的建设任务;目前,全球通移动机站正在建设之中。

广播、有线电视网深入千家万户,已开通卫星加密频道27个电视频道。

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8亿元,比上年增长8%。

全镇企业50多家,主要以塑料制品、钢铁制品、柳条工艺编织、食品加工为主。

各企业都积极提高素质,不断增加科技在企业中的贡献份额,树立创名牌意识,切实做好本企业的"形象工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开拓市场。

微山县信威食品有限公司就在我们镇,它是以当地特有的优质芦笋为原料,加工制成罐头,同时还兼制其它罐头食品,去年,镇政府同该公司签订了150亩种植甜椒合同,有力地推动了全镇订单农业的发展。

鲁桥镇是微山县的渔业重镇,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把发展乌鳢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加农民和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加快基地规模膨胀,大力开拓市场,推进科技兴渔,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形成了集种苗繁育、饲料药物供应、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目前,全镇已形成南北长20华里,东西宽10华里的乌鳢养殖带,养殖面积达到2.8万亩。

2001年全镇出售乌鳢14000吨,实现利税1500万元,其中税收90万元。

乌鳢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全镇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2000年元月,我镇被命名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2001年8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乌鳢之乡"。

鲁桥乌鳢以其鲜美的口味和独特的营养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有食之士的赞誉。

为振兴鲁桥经济,鲁桥镇在引进外资方面大开绿灯,先后在济微路鲁桥路段、泗河矿区两处设立了私营经济园区,共计500余亩,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各私营业主发展经济。

此外,镇政府已搬迁新址,把位于特殊位置的旧址用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新址将更有利于拉长民营经济一条线,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大跃进。

5、项目建设方案5.1 总体方案5.1.1总体布局原则本项目在进行总体布局时遵循以下原则:(1)总体协调原则。

综合考虑项目与城乡建设整体环境的协调,注重与城市道路网结构、公建及住宅布局、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居民活动的有机联系。

(2)以为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创造平等、自由、轻松的交往环境,促进居民邻里和谐交往,营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活栖息场所。

(3)生态和谐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传承地域文脉,营造功能合理、结构清晰、生态和谐、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4)综合最优原则。

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和当前之间的关系,为项目区的有序开发、社会化管理和分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5.1.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用地面积:73442.6m2;安置总户数:50户;总建筑面积:183300m2;总投资估算:25589万元;建设期:36个月(2012年5月-2015年5月)。

5.2民居建筑方案民居建筑以多层住宅为主,追求淡雅清新、含蓄大气的建筑风格,造型多样、功能合理、材料协调,运用坡顶、大型景观阳台等建筑元素。

每一建筑单体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的视觉感受确定体量和高度,保持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建筑立面采用淡雅的外墙面、清灰屋顶、页岩、片石饰面和局部喷涂组合,使建筑立面产生丰富、柔和、协调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