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 nal i sm R esear ch H er al d增强影响力打造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浅析中新社国际传播战略实施进程■ 叶小刚中国新闻社 (简称“ 中新社” , 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
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
作为具有“ 民间身份” 和专业形象的通讯社 , 中新社以华文资讯传播形式长期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 具有特殊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一、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一建国初期海外华文媒体提出用稿需求中新社是因应海外华侨和华文报刊的需要而创建的。
同时 , 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华侨华人和华文报刊众多的客观实际 , 也为中新社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海外有华文报纸近百家 , 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
当时 , 由于美国等西方势力企图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 又由于中国大陆与台湾隔海对峙 , 海外华文报纸背景各异 , 产生了不同倾向和严重对立。
同时 , 相当部分华文报刊为了自身生存 , 不敢贸然刊用中国官方通讯社的新闻 , 新中国的信息得不到传播。
迫于这种严峻形势 , 为了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舆论封锁 , 并为当时海外近百家华文报纸提供新中国的消息 , 中央领导人认为很有必要组建一家直接面向海外华文报刊提供稿件的通讯社 , 中新社由此应运而生。
1952年 10月 1日 , 适逢新中国诞生三周年 , 中新社正式成立。
众多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参与了中新社的创建工作。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
(二国际传播战略的确立与发展中新社刚成立时每日发稿约一万字 ,一半用播音方式采用纪录速度进行新闻播出 , 一半用文字刊发。
纪录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报道 , 文字稿都为通讯和特约稿件。
在中新社正式成立 3天后 , 即 1952年 10月 4日 , 印尼、缅甸、泰国和中国香港华文报刊就开始陆续刊登中新社播发的新闻。
最多时 , 海外华文报刊采用中新社稿件的有 40余家, “ 文革” 开始后减少到 11家。
中新社从成立之初到“ 文革” 前 , 主要负担三方面的工作任务:对外发稿 , 包括纪录广播新闻、文字专稿和图片; 电影、录音、录像 ; 对海外侨团提供大陆出版、生产的宣传品。
在十年动乱中 , 中新社被合并 , 仅留几个人成立“ 中新组” 。
并入新华社后 , 经过几次增员 , 计有近 30人被调入中新组工作。
虽然在文革中受到很大的冲击 , 但以“ 中国新闻社” 电头对海外播发电讯新闻稿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在当时条件下 , 中新社为国家的对外、对台宣传事业做出不少努力 , 与中央电台对台广播部、福建前线广播电台 (后改名“ 海峡之声” 并称为“ 两台一社” , 为报道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 促进祖国统一服务。
1974年 8月 , 中新社向中央呈报《关于加强对台湾、港澳同胞、华侨和中国血统外籍人宣传报道的意见》 , 第一次正式提出“ 中国新闻社的宣传对象是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外国人” 。
从此 , 中新社的国际传播对象正式定为“ 四种人” 。
1975年 5月 , 中新社成立后沿媒介观察36新闻研究导刊 2011. 12Jour nal i sm R esear ch H er al d用 20余年的发稿方式由口语纪录新闻广播改为中文电传模写 , 此举既提高了发稿速度 , 又大大减少了抄收广播稿件过程中的差错 , 海外报纸收到模写条后可及时刊登 , 这是中新社发稿工作的重大改进和技术进步。
1978年 , 中新社恢复运作。
30多年来 ,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 , 中新社的新闻业务发生巨大变化, 信息采集网络日益完善 , 境内外分社大量组建 , 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新闻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业务服务的品种也从传统的文图通稿 , 专稿 , 电影声像服务“ 三大件” , 发展到文图通稿、专稿、互联网、海外供版、视频影视、中外文期刊六大方面军。
二、中新社当前国际传播能力概况(一华文资讯传播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海外媒体和受众对中国新闻越来越关注。
在日益增长且新移民不断融入主流社会的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 华文资讯传播是承担国家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汉文化圈国家 , 华文资讯传播是发挥舆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以服务海外华人社会、港澳台同胞为主旨的中新社 ,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 :1、市场竞争者增多。
当前 , 4800万华侨华人社会和 500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海外华文媒体 , 都已成为各种国际势力和舆论力量的争夺对象。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展开全方位竞争。
新媒体在资讯领域的扩张 ,不仅对通讯社的发稿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对通讯社的传统发稿方式提出了挑战。
3、产品营销压力增大。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 ,通讯社需投入更多资源开展品牌建设 , 整合营销、调研反馈、集成落地。
需要考虑不同媒介的不同需求, 建立满足不同媒介特质和受众需求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发布平台 , 以巩固和拓展用户市场。
(二组织机构的完善和布局调整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分类 ,在全球各主要通讯社中 , 中新社被评为 B 级通讯社。
在中国大陆媒体中 , 中新社与新华社是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通讯社; 在两岸三地媒体中 , 中新社的规模与台湾“ 中央社” 相当。
经过改革开放后 30多年的发展建设 , 中新社现有工作人员 1000余人。
共设有 20余个采编和管理职能部门。
中新社已在国内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有分社; 在香港、澳门设有分社; 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 ; 在全球华人华侨集中的国家设有 19个分社或记者站。
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
中国新闻、华侨华人社会新闻和世界主要大国及东盟国家热点国际新闻是中新社的报道重点 , 24小时不间断发稿。
其产品分为文图通稿、专稿、网络、期刊、供版、视频为六大主干产品。
目前中新社的用户已覆盖了海外主要华文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站。
其主要表现有 :1、加强采集能力建设近年来 , 中新社特别注重采编力量的培养和建设 ,以提高稿件自采率和首发率。
目前 , 中新社每天文字通稿发稿量在 100条左右。
2010年 , 共播发文字通稿 35200篇 , 与1979年的 7970篇相比 , 增加了3. 31倍。
2、拓展海外图片市场改革开放以来 , 中新社对外发布的新闻照片总数在 20万张以上, 其新闻图片以向海外介绍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主。
近几年 , 每天采用中新社图片的境外报纸达 50余家 , 海外约 400家用户签约采用中新社图片。
3、布局新媒体领域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
w w w . chi nane w s. com 于 1995年在香港上网。
1999年 1月 1日 , 正式开办中国新闻网 (简称中新网。
目前中新网日均访问量 (P V 近 8000万 , 境外访问量约占总访问量的 30%, 其中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加拿大、日本名列前五位。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 中新网也积极运用新技术, 开拓新业务。
中新网手机报每日发送两次 , 用户增长迅速 , 目前已超过十万。
三、中新社国际传播战略分析(一华文资讯领域中新社从建立之初就是以国际传播为业务核心的媒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华文资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核心资源。
主要表现为 : 1、针对专门受众群体的产品资源中新社作为具有“ 民间身份” 和专业形象的通讯社 ,以华文资讯传播形式长期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 中新社关于侨务新闻的报道迅速权威、关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新闻面广量多、关于国际新闻的报道从华人视角出发 , 因此吸引了广大海外华文传媒用户和华语受众。
中新社多年来形成了以“ 中新风格” 为代表的独特产品优势 , 这使得中媒介观察 37新闻研究导刊 2011. 12Jour nal i sm R esear ch H er al d新社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第一, 正确说明中国。
由于新闻全面快速、报道客观平实, 中新社的稿件广受海外华文媒体用户欢迎 , 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 国际视野 +亲和力” 的中新风格 , 吸引了海外广大华语受众。
目前 400余家主要有影响力的海外和港澳台华文报刊 , 50多家海外电视媒体和网站 , 都是中新社的用户或转载中新社、中新网稿件。
第二 , 重大问题上释疑解惑。
在国家遇到困难、出现突发事件和重大的负面新闻 , 需要公共危机处理 , 中新社常常发挥特殊优势 , 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两岸关系、统一战线等领域 , 建立了独特的影响力和信誉度。
2、不断增长的客户资源据不完全统计 , 全世界有海外华文媒体 1400多家 , 有区域性影响的有 500多家 , 在当地国家华人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有 100多家。
这些华文媒体 , 构成了中新社不断增长的客户资源。
世界“ 汉语热” 也为中新社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 中国热” 使“ 汉语热” 弥漫全球 , 多国开办“ 孔子学院” , 这也推动了华文媒体的成长和发展 , 华文媒体的发展和壮大, 又促进了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
(二国际传播战略分析中新社国际传播战略的中长期目标是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 为中新社下一步实现国际传播能力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媒体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进而完成“ 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 , 占领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传播制高点” 的使命。
1、全球化战略早在 1984年 , 中新社就提出建设世界华人社会的信息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的长远目标。
基于完善的新闻采集和落地网络 , 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渠道 , 中新社凭借“ 民间通讯社” 的优势 , 提出了建设“ 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 。
其目标是 :通过内容供应、人才输出、标准设置、广告发行、资本运营、媒体联盟等纽带 , 使中新社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引领者和整合者 ,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 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2、本土化战略中新社强调其新闻产品应贴近海外受众的需求和思维方式 , 这保证了中新社稿件在境外媒体上长期保有较高的落地率。
进入新世纪,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 , 中国新闻资讯的来源多样化,通讯社电讯稿的传统媒体用户市场普遍萎缩 , 但中新社稿件的报刊采用率仍保持在 70%以上的水准。
同时 , 中新社业务及时转型, 大力发展网上业务 , 吸引终端用户 , 稿件的互联网转载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