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中菲两国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长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为中菲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政府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曾长期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反华政策,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1975年中菲在菲律宾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建交,双边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中菲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稳步发展。
一、中菲关系的发展历程1.冷淡和僵持阶段(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菲律宾政府追随美国,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
菲律宾历届总统,从罗哈斯、季里诺、麦克赛赛、加西亚到马卡帕加尔均积极推行追随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
因此,菲律宾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在朝鲜战争、东南亚条约组织等问题上,菲律宾积极支持美国的反华政策。
在处理双边侨民事务方面,菲律宾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大陆的移民数额,到1950年终止批准中国人入境。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主动与菲律宾外长罗慕洛接触,表示愿意与菲律宾缔结国籍协定,并邀请菲律宾官员访华,但遭到拒绝。
此外,菲律宾国内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活动不断,菲律宾政府害怕中国为菲律宾共产党提供援助,为此而断绝同中国大陆的一切联系,包括小量的间接贸易。
中菲两国在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完全断绝的状态,这一时期是中菲两国无外交关系的时期。
2.中菲关系解冻建交及友好时期(60年代中期—1986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
美国由于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失败,国力大大削弱。
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经过战后一段时期的建设,修复了战争的创伤,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建设也不断发展,日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菲律宾政府开始考虑发展与美国之外国家的关系。
1968年11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到“美国外交政策开始远离亚洲,我预测本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将被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69年初,菲政府表示放弃与中国敌对的立场,允许其驻外人员与中国外交人员接触。
在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7月25日发表“关岛宣言”之后,菲律宾加紧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以适应美国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
1970年1月,马科斯在其国情咨文中明确阐释了菲政府的新外交政策是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亚洲各国共同讨论缓和紧张局势的同时,致力于缓和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和文化关系。
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菲律宾国内仍然存在政治上的反对势力。
首先是菲律宾的天主教会,菲律宾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拥有很大的势力。
教会领导人认为,作为天主教国家的菲律宾不能与奉行无神论政策的国家建交。
其次,菲律宾国防部担心中菲建交后中国会干涉菲内政,支持新人民军和其他左派力量,而引起菲国内政局动荡。
为了消除这种障碍,中国政府领导人在接见菲各界人士的各种场合中,一直强调中国倡导的国际交往的五项基本原则。
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到访的菲总统马科斯及夫人时向对方保证,中国不会干涉菲律宾的内政,也无意将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强加于人。
经过数年的谈判,菲律宾终于在1975年与中国建交,菲律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两国建交后,中国政府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不仅没有干涉菲律宾国内的政治事务,而且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两国的双边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赖。
1974年至1984年,中国连续十年以低于国际市场20%的价格向菲律宾出售石油,占当时菲律宾市场需求的10%,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7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给菲律宾经济带来的困难。
双边贸易发展也比较顺利,贸易额从1975年的6 500万美元稳步增长至1982年的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3%。
在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中菲两国来往也很密切,菲律宾成为东南亚与中国合作领域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双方在科技、民航、邮电、新闻广播等领域进行了合作。
这一时期,中菲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两国的友谊奠定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3.中菲友好及摩擦并存时期(1986年以后)1986年马科斯下台,阿基诺夫人就任菲律宾总统,菲中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两国关系出现了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摩擦也日益突出。
从1986年到2005年,菲律宾经历了阿基诺夫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阿罗约四届政府。
1986年5月,阿基诺上台时,新政府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提出以发展对外关系作为恢复经济的手段,把外交重点转向有能力提供援助和贷款,并吸收其出口产品的国家,同时仍然致力于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1992年拉莫斯上台,使国家尽快走出经济困境仍是新政府的主要任务。
在对华关系方面,积极寻求发展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
1993年4月由拉莫斯总统率领的庞大的代表团访华,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1998年6月30日,埃斯特拉达就任菲律宾总统后,继续寻求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在政治上,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
在经济上,积极寻求发展同中国的合作关系。
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围绕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执。
南沙群岛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以200海里领海权为依据,要求把其领土界线扩大到群岛四周的海床,陆续派兵占领我国南沙群岛的8个岛屿,并且从1976年开始与瑞典、美国的公司合作在该海域勘探石油。
在马科斯执政时期,出于外交战略上的考虑,菲律宾政府接受了和平协商、不扩大争端的解决办法,加上中国答应尽可能向菲律宾出口石油,暂时缓和了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
但自90年代以来,中菲之间关于南沙群岛问题上的争议又有所加剧。
菲声称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并对我维护南沙领土主权的正义行动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999年5月和7月,菲律宾海军两次撞沉我渔船。
这一事件使这一地区的局势骤然变得十分紧张。
尽管经过中菲两国领导的互访,重新就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突发事件达成了原则协议,但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争端给中菲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菲关系发展的现状1.政治关系近年来,中菲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了经常接触和频繁互访,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菲律宾进行了国事访问,与菲律宾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菲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2000年5月,菲总统埃斯特拉达正式访华,两国签署了《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发展中菲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指导原则。
2001年两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11月,菲总统阿罗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保持高层和各层次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全面合作达成共识。
双方签署了引渡条约、打击跨国犯罪合作谅解备忘录、打击贩毒合作协议等双边合作协议。
阿罗约表示,菲方将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健康、全面和长期的关系。
她强调说,菲中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而且也因为中国是全球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伙伴。
2002年,中菲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取得长足发展。
1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发布总统令,将中菲建交日(6月9日)定为“菲华友谊日”。
中国全国人大与菲律宾议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立法机构在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密切配合,为推动中菲关系发展、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应邀对菲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人大常委会与菲律宾众议院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
2004年9月,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再次访问中国,使两国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005年是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双方进行了一系列高层访问和庆祝活动。
4月,胡锦涛主席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阿罗约总统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菲关系已经进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期,两国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在双方高层互访的带动下,两国之间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员往来不断,在更大范围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进而大大推动中菲关系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中菲关系正处在稳定的发展阶段,友好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
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南海领土争端是最敏感,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南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立场是确定无疑不可动摇的,而菲政府也坚持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
2003年4月,菲律宾在南沙中业岛纪念“卡拉延市设立25周年”,菲海军派军舰运送地方官员参加了活动; 11月,菲又擅自移走中国在南沙群岛上放置的中文主权标志物,引发中菲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又一轮争端。
此外,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肩并肩—2004”联合军演上透露,美国对这一“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军事援助已达4亿美元(菲律宾目前已成为东南亚获得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美国军援受益国),用于提高菲海军的作战能力和装备水准。
11虽然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同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
但对于南海问题,和中国维护南沙海域稳定的一贯主张不同,菲律宾政府在该问题上的言论随着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当执政党面临一些国内问题无法解决而需要将国内矛盾加以转移的时候,当菲律宾政府需要在国家安全方面得到美国更多支持的时候,南海问题便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及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等问题,使得菲律宾政府短期行为和政策缺乏延续性,这是发展中菲友好关系的一个障碍,中菲两国的关系时起时落的主要原因。
2.经贸关系两国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中菲经贸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双边贸易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中菲贸易的发展大大高于同期菲律宾外贸的增长速度,中国是菲律宾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使其在2000年对中国的贸易开始由逆差变为顺差。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更是突飞猛进。
2002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52.59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菲律宾十大贸易伙伴;到2004年,中菲贸易额就突破了百亿美元,达到133.28亿美元,中国成为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
两国经贸界人士都认为,按照这种增长速度,两国提出的中菲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