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国国粹――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脸谱脸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勾脸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象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渲染需浓谈有致,钩勒则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惹人喜爱。
勾脸不能按谱照搬,要根据自己的脸型、表演特色和所演剧目,把脸谱勾活,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勾的脸部各部位线条纹理,恰好与面部神经相应,因而表演时极大地有助于演员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使脸谱与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能够利用勾脸来弥补脸型的不足,以改变脸型与面部解剖的关系。
脸型窄小,个子不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脸谱进行加工与再创造,花脸演员们常说的“勾脸能变形”就是这个意思。
京剧――京胡京胡,又称胡琴。
拉弦乐器。
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京剧的形成,在民间传统拉弦乐器基础上改制而成。
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
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
琴杆又称担子,全长49厘米。
用五节紫竹、白竹制。
上方第一、二两节置弦轴,底节插入琴筒,筒里的杆上开长方形对穿的“风口”,产生复共鸣。
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
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
琴码竹制。
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
张二弦,设有“千斤”。
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o、Sol弦,二簧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
常用的是D调、E调二簧京胡和E调、G调西皮京胡。
音域约两个八度。
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
用于伴奏或独奏。
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其它剧种。
独奏曲多源于京剧曲牌,如《小开门》、《夜深沉》等。
川剧变脸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变脸’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
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变脸”的特技,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采用,目前则存在用得太泛的不良倾向。
而且,已经传到国外去了。
评书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是以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
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
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
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
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
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
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
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
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
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
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
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
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广东粤曲广东粤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
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
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
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
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
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
相声相声,是中国曲艺艺术品种中影响最大,最受听众观众欢迎的一种。
可以说,在中国,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没有不知道相声,不喜欢相声的。
相声又是中国曲艺中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品格的一种。
中国类似相声表演,以对话的机智和幽默取胜的人与事,在历史上十分常见;但相声作为一个独立的表演形式,大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
清末民初以来,相声艺术不仅在表演技巧上日益完善和丰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不同的代表性艺人。
比如清末以裕德隆、焦德海、周德山、卢德俊等“德”字辈艺人组成的艺人群体,人称“相声八德”,民国初期,艺名“万人迷”的李德,民国年间的张寿臣,以及后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声誉日隆的侯宝林和马三立,包括侯宝林的学生马季,马季的学生姜昆等,均以各自的艺术表现而负有盛名。
相声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早期主要为一个人说演的“单口相声”,所演类似于讲小笑话或幽默故事。
后来出现了两个人合作表演的“对口相声。
”其中一个人为甲方,称作“逗哏”的,另一人为乙方,称作“捧哏”的。
“对口相声”的表演是在对话中制造笑料,给人启迪。
因着所演节目的题材内容的不同,把甲主说,乙附和的节目,称为“一头沉”;把甲乙双方争论的节目称作“子母哏”;把有大段诵说或韵诵表演的节目称作“贯口活”;而把仿学唱戏唱歌的内容为主的节目称作“柳活。
”另有一种三人或三个人以上的多人表演的形式叫做“群口相声”,表演时一个人“逗”,多人捧”,另有一人打岔提破,称作“腻缝儿”。
三种形式之中以“对口相声”的说演最为常见和普遍,是其艺术样式的主体。
相声表演讲求“说、学、逗、唱”,即不但口齿要清,而且要善于摹仿各种人和事物以及声音效果,更要擅长制造笑料,即“抖包袱”,同时还要求嗓子好,能学唱各种戏曲唱腔和流行曲调。
由于相声表演全仗嘴皮子功夫,故上述四种基本技巧一般要求必须具备。
但实际上各个演员各有擅长,各有风格。
作为通过逗乐来完成艺术审美的曲艺形式,相声表演的基本要求是让观众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