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概述).
Cast Away 荒岛余生
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 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现代科学证明了,很多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
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称之为 社会行为。
蛹
卵 产卵 女王
蚂蚁的巢穴
工蚁
储藏 室
雄 蚁
狒狒的社会生活
准蜂王出世后,以决斗方式角逐, 围观的工蜂们会拥戴胜利者为王
社会性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弱、自制
力不强——同伴、师生关系不好——获得的机会少—
—能力提高慢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
或记住现行社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
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即创
造力、独立性、适应能力等良好的个性。】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
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 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 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 社会。”
作为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呢? 作为一个人,需要些什么?
前两个层பைடு நூலகம்为原发性(生理性)需要;后三个层 次为社会性需要。
如果让幼儿在情节生动的游戏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调 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自信心,鼓励克 服刚难,那么他们控制自我的能力自然就会大大增强。
如“当哨兵”,在黑暗中充当一个勇敢的角色,跌倒了不许哭, 站着不许随便动,再胆小或调皮的幼儿也可以做到。
像“红灯、绿灯”和“不许动”这样的游戏都能够帮助孩子控制 自己急躁不安的情绪。
在开始的时间里,有的幼儿常常会一会儿捡一会儿就 蹲在地上玩玩具。在游戏结束时,小朋友与教师共同 讨论,表扬专心做事的小朋友,并给予奖励。
C.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比如,要求幼儿准时睡觉、起床,自己吃饭、穿衣、 洗脸等。
在社会道德方面,要求幼儿在集体中遵守规则和纪律, 尊重他人,不能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等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讲在最前面的案例
…… 七、躺在地上哭
女儿很少用哭闹作为手段来达到目的,因为一次也没成功过。 在某天为了和我们一起吃白粥还是要单独给她下面条打不成一致 而躺到了地上。我们全家该干嘛就干嘛去,当她空气。这里要感 谢我的老妈,她更是开始了扫地,当扫到女儿躺的地方时,对她 说:“来来,躺过去一点,这儿我要扫地,别挡着,我扫完了你 再躺回来。”于是女儿挪地继续躺着哭,一会又说:“好了,我 把这儿扫干净了,你可以躺回来了。”两岁半的女儿居然真的又 躺回原来的地方来哼哼唧唧。我们全家都躲了起来狂笑。当了半 小时空气的女儿终于发现别人的成功案例在她身上成功不了,爬 起来讨好的说:“我觉得其实白粥也是很好吃的。”说完自己P 颠P颠跑去把白粥吃了个干净。
2.幼儿同伴间的交往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同伴之间的交往比儿童与
成人间的交往更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分享、交流由同一事件产 生的各自的情绪体验;比较中形成自我意识……
一、社会性简介
假设:很不幸,你乘坐 的飞机失事了。不幸中 的万幸,你存活了下来。 万幸中的不幸,只有你 一个人存活了下来。更 严重的是,飞机掉在了 海里的一座荒岛上。这 时候,你最希望的事情 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性” ?
【定义】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培养社会情感、掌握社 会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 种心理特征。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并不 见得会成功,婚姻生活也并不一定美满;而情商很高的人则必定事 业成功、家庭幸福。
因此,好的教育并不单单只是智力的训练。因为相比较而言,社 会性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其中也包括家庭关系的成功与幸福。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直到现在,我也再没看到过她躺在地上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 手段。其实小孩子很多行为只不过是试探,第一次就阻止,基本 不会有第二次同样行为发生。 ……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
所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即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 力,发展其“社会性”的教育。
E.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善于模仿,易受感化。 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英雄模范
人物的形象,用他们那种严格要求自己、不屈不挠克 服困难的动人事迹去感染幼儿,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 进而付诸行动。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言行一 致,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切勿说一套做一套, 在孩子面前丧失了信服力。
【社会性发展不良——冲突对抗——生气、烦躁——内分泌系统紊 乱——影响发育】
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心理问题
抑郁、酗酒、焦虑
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同伴、师生关系好——获得更多交往
发机会——交流多、视野广、能力提高快。
社会性的内容包括非常广泛,这里我们 选取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的 两个方面——“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 详细学习。
其他课本上的内容请大家自学。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感觉 自我概念 自我感受 自尊
自爱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1、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 首先,幼儿自我认识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
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 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化的过程,我们几乎无 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 法应付。
“计时隔离”可以作为惩罚的原因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
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
【社会性发展得好——和谐相处——开心、愉快——内分泌系统平衡——免 疫力强】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情感及交往的需要
安全需要表明儿童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襁褓中的婴儿因 为感到温暖、安全,进而产生与成人主要是母亲的亲近需要。 同样,儿童一天也离不开与成人、教师、同伴的交往。
童年隔离期的影响
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 什么样子? 腓特烈二世的实验 狼孩、猪孩 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
F.通过游戏练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就是以游戏为主。 你能否列举出几种可以训练幼儿自控能力的游戏? 不同的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方面也不同。
如操作性游戏,像串珠、穿板等,训练幼儿小肌肉, 控制小肌肉活动为主;
娱乐性游戏,突出的是情绪体验,有情节、角色、音 乐伴奏等,使幼儿在遵守规则中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 体验;
告诉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东 西,如哭泣、运动、诉说、在纸上乱画一阵、大声唱 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
发泄球与涂鸦墙
B.通过“延迟满足”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延迟满足”就是当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成人
不是即时满足他,而是间隔时间或有条件地满足,这
可以培养幼儿抵抗诱惑的能力。“延迟满足”的范围
“我自己来”、“不,偏不”
二、情绪情感(略)三、个性(略)四、社会性行为
【概念】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 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p11)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
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比如 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等。
另外,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或放任,父母本 身缺乏自制等,这些也会导致幼儿自制力差。
“奶油蛋糕”试验 ;“软糖实验”
儿童自控能力培养
A 合理的宣泄
“自控并不等于压抑,真正的自控是建立在合理宣泄 的基础上的。”
在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不要急着和他讲道理,也 不要粗暴地控制,先要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引导孩 子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 .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
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幼儿对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多数是顺从的,幼儿开始从尊重、服从 父母到尊重、服从教师的权威,又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幼儿前期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能把自 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
其次,能够准确地使用代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 正形成的标志;
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心"。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 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 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智利被困矿工) 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 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 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
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
系中处于领导或独立地位,形成孩子的各种能力,也
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
素质。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 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
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 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
可以是日常玩乐性或享乐性的需求。
具体做法是让幼儿学会“等待”,有条件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