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A.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D.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授土授民”,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即可。

【解答】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排除A;西周时期,专制王权并未形成,排除B;结合材料所知,西周的封建通过授土授民实现了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C正确;秦汉时期才形成“大一统”局面,西周并未形成,排除D。

2. “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现念形成【答案】D【考点】宗法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的主旨即可。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形成的原因,而非影响。

B.“宗法制的核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表明,农业文明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形成。

3. 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

材料所述制度维护了()A.王位世袭制B.君主专制C.宗法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C【考点】宗法制【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乐曲不同”,结合宗法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题干没有体现王位世袭,排除A项(1)西周时期并非君主专制,排除B项(2)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实施的,排除D项(3)故选:C。

4. 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

这反映出该时期()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答案】C【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体现的是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

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

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5. 读表一。

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表一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解析】解答的关键是从表格切入,结合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材料体现了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因此A符合题意;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6.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①B.②C.③D.④【答案】C【考点】商鞅变法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和秦国的地理位置。

解题的关键是对“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的分析判断出是商鞅变法,结合秦国的地理位置和图示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加强中央集权D.强化君主权力【答案】C【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

【解答】通过材料“报告治理状况”可知这不是针对选官制度,排除A;通过材料“把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收入,排除B;通过材料的叙述,我们可知是下级官员把自己所辖范围的状况报告给中央,这不是强化君主权力,而是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D,故C正确。

故选C。

8. 史书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

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

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注:六方面的职责)。

”据此可知,刺史()A.管理地方事务B.无固定治所C.监察地方郡国D.受丞相制约【答案】C【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考查汉代刺史的职能。

解题的关键是对“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可以看出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地方郡国,故B项正确。

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些现象()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答案】A【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要考查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答】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排除B项(1)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2)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朋党之争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10.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B【考点】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解析】唐朝的藩镇割据本题主要考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表格信息。

【解答】不管是退任宰相担任节度使,还是节度使出任宰相,都说明地方节度使位高权重,这样会使地方的权力愈加的膨胀,从而威胁中央集权,反映了中央势力的衰退,故B项正确;材料没体现使相导致藩镇割据,排除A。

C项错误;地方节度使加宰相衔为使相,“使相”并非中央官员,无法分割相权,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藩镇导致唐朝战争不断,不是使相,故D项错误。

11.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答案】D【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需要掌握宋朝通判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表格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即可。

【解答】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通判”在地方上发挥过监察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故A项错误;材料“督经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故B项错误;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故C项错误。

故选D。

12. 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

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B【考点】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解析】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需要掌握北宋二府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

解题的信息是“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可知,三司分割了丞相的财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A项“完全”说法错误,应排除。

三司使掌财权,但是并不是行政权,故A项说法错误。

D项无从体现,应排除。

13.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法,同时,魏微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

据此可以推断()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唐太宗有意塑选理想的君主政治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答案】C【考点】历史文化常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书的编写,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史书编写的特征专制政体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史书能够反映出历史事实,只是记述的详略有区别。

B.材料只是否定了隋炀帝的暴政,并没有涉及到对隋朝制度的全面否定。

C.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史书对唐太宗的历史污点轻描淡写,而最隋炀帝的历史污点,浓墨重彩,可以看出,唐太宗有塑造明君政治的理想。

D.材料没有体现出谏言政治的作用,只是反映出历史书修撰的特点。

14. 清代雍正帝时期,军机大臣“承旨”时多是以单独朝见皇帝的“独见”方式,而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

由此推知,乾隆时期()A.国家决策注重集思广益B.军机大臣职权得到扩大C.皇权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答案】C【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分析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