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提示:微血管网络是调控细胞化学环
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激素环 境)、免疫学环境的关键性结构。
结果之十一:
通过①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 培养、内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病理模型的建立、增强微血管自律运动 振幅的药物筛选、药物组合后的治疗实 验,证实增强微血管群自律运动的振幅 能很好治疗细菌内毒素引起的疾病。
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前 言
意义: ①赋予针灸疗法的科学意义,利于普及、
推广、提高疗效、促进相关产品的研发; ②有助于指导无毒副作用、不诱生耐药
菌、无药残的安全药物的研发;
国内外研究现状 ①神经学派:神经节段性反射说、神经肥大细肥联动说等; ②非神经学派:结缔组织说、淋巴管说、 组织液说、血管说、肥大细胞说等; ③综合性学派。 定论:
至目前还未解决针灸疗法的机理。
二、我们的研究思路
通过对古籍、临床针灸现象、当代研究 文献的分析提出了如下观点:
经穴的物质基础应与微血管相关; 经脉的实质应是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 络脉的实质是机体内微血管系统的总称; 针灸的治疗作用机制应是首先改善微血管 功能,进而改善细胞的环境,最终使实质 细胞功能恢复正常。
六、动物体存在经脉的前提研究
结果之十:
①组织液压显著低于非经穴区;②CO2的呼出 率显著高于非经穴区; ③ O2分压显著低于非 经穴区; ④PH值显低于非经穴区。⑤兴奋阈 值显著低于非经穴区。 提示:经脉存在的前提是整个皮内微血管网络 上存在血压相对较低的区域,为确保该区域细 胞的环境,通过增加微血管的密度和活动能力 是必然的选择。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D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
ET浓度(pg/ml)
21.5 21
20.5 20
19.5 19
18.5 18
17.5 17
16.5
1
空白组 药物组
A
B
药物组合后对肠黏膜微血管内 皮细胞表达E-选凝素的影响 A:LPS刺激组; B: LPS+药物; C:空白对照组;
结果之五: 针刺穴位能显著提高皮内微血管群自 律运动的振幅(得气、滞针的原因)。
结论:穴位的实质是穴区皮内具有同步 舒缩功能的微血管群。
四、关于经脉实质的研究结果
结果之六: 通过对小型猪体低阻线区皮内微血管的
分布研究,证实经脉区的微血管相对丰富, 且沿经伸展的微血管数比相邻非经区显著 丰富。 提示:经脉区皮内微血管的分布具有结构 有序的特点。
五、穴位激活后兴奋传递途径的 研究结果
结果之八:
生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穴位后能极显著地 引起同一经脉不同部位皮内微血管群自律 运动振幅的增强,且有很长的后效应。
提示:兴奋能沿经脉传递。
结果之九:
生理学研究表明,激活穴位后能极显 著地引起躯体对侧同名穴区皮内微血管 自律运动的振幅。
提示:自律运动频率相同的微血管群能 在神经的节段性反射作用后发生共振。 神经的节段性反射是兴奋传递的途径之 一。这可能是针刺体表穴位能治疗内脏 疾病的机理所在。
三、穴位实质的研究结果
结果之一: 通过对72个小型猪穴位的解剖学研究
肯定:皮肤是所有穴位均具有的结构, 肌肉、骨膜、软骨、 深筋膜等组织在穴位 内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 穴位的实质一定位于 皮肤内!
结果之二:
组织学研究表明:感觉神经末稍、植物 性神经终末、肥大细胞、微血管在穴位区皮 肤内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且都比相邻的非穴位 区丰富。这些结果在组织学上证实了穴位的 客观存在。
结果之三:
微血管的存在和丰富是感觉神经末稍、 植物性神经终末、肥大细胞同时存在和 丰富的前提。理由:皮肤内的感觉神经 末稍多有轴突反射支分布于微血管,植 物性神经终末主要分布于微血管,肥大 细胞多沿微血管分布且其分泌的活性物 质又主要作用于微血管 。
穴位的实质与皮内的微血管相关!
结果之四:
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测定义, 通过对小型猪、人体穴位区皮内微循环 活动的测定,发现穴区皮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时间(h)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B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
ET浓度(pg/ml)
9 8 7 6 5 4 3 2 1 0
1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C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C
D
药物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表达黏附分子的影响
IMCA浓度(pg/ml)
30 25 20 15 10 5 0
1
空白组 LPS组 LPS加药物组 药物组
八、微血管与中兽医理论的一致性
1、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调节“阴阳”平衡的 物质基础。 理由: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机体内唯一 的能广泛分泌两套相反作用活性物质的 细胞。
提示:激活和改善微血管功能能够治疗 疾病。
内毒素致内皮细胞伤害的病理模型
内毒素症状 内皮细胞病理模型
发热反应 血管舒缩机能紊乱
IL-1↑ NO↑、ET↑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抗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继发粒细胞增多血症 G-CSF↑、GM-CSF↑
炎症
FN↓、E-选凝素↑ 、 ICAM ↑
结果之六:
生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经线不同部位 其皮内微血管群的舒缩活动具有相同的 频率。
提示: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网络的功能其 有生理有序性。
经脉的实质是皮内呈有序态的微 血管网络。
结果之七:
生理学研究表明:同一横断面不同经 脉线之间,其皮内微血管群具有不相同 的舒缩活动频率。
提示:这可能是利用不同经脉线治疗不 同属性疾病的机理所在。
七、改善微血管功能能够治疗疾 病的研究结果
他人的研究结果:
1、绝大多数致病因子包括各种病原的毒素、 病毒、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活性物 质,其原始作用细胞或靶细胞是微血管内 皮细胞。
2、微血管功能异常是渗出、充血、出血、 炎症、休克、纤维增生、肿瘤等各种症状 共有的病理基础。
3、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和表达数十种 局部激素和细胞因子,具有决定器官和 组织发育、物质交换、炎症的发生、疑 血与抗疑血间的平衡、血管的收缩与舒 张、抗原的呈递、淋巴细胞再循环、组 织的再生等重要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