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电影《药》观后感鲁迅电影《药》观后感电影和小说不同,增加了许多情节,更具体化了,更丰富,情节完整、易懂,虽然是老片子,画质不好,但却更能体现出时代感、当时的社会氛围、人物形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的淋漓尽致,更让人加深了印象。
影片开头就是夏瑜被压着去刑场的场景,有很多人站在路的两旁,他们来这里是看热闹的,对夏瑜指指点点,小声议论,这其中也包括那几个茶馆里的常客,老栓站在角落里,看到他们走过来,连忙往后退后几步,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而常客们见夏瑜从面前走过,都禁了声,走过之后,小声说了句“他没有辫子”。
而夏瑜高昂着头,全然没有要赴刑场的感觉,反而是要去做件很正义的事。
“他不怕死么”“亡命之徒”身后议论声不断,从他们的议论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麻木、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夏瑜的死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知道有人要被杀头时,早早地候在这里,讨论着“枪毙好看还是杀头好看,”虽然有人说“想看枪毙,”但花白胡子说“还是杀头好看,今晚是杀头”,他们在那里高兴着有杀头可以看,真是可怕极了,视人命为草芥,是因这种事情不常见,还是因为已经见得多,从最初的恐惧都如今的麻木兴奋。
接着就转到了茶馆。
小栓的病让华夫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小栓每天都要吃药,却仍不见好,急死华大妈和老栓了。
这时花白胡子——茶馆里的常客,对老栓提及起血馒头,忽悠老栓说这是祖传的偏方,还说这偏方可灵验了,可这时另一个人来说血馒头他也知道,花白胡子愣了愣,不露声色的把老栓的钱收进了袖中。
老栓连忙让他们帮忙打听。
看到这里,真不知说什么好,看他们脸上显现出的贪婪,华老栓的愚昧无知,可他也是病急乱投医了,只要有一点点办法都愿意尝试,哪里还管得了真假呢,他可只有小栓这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可是要为他华家传宗接代的呀。
想到这里,试想若他不知这一个儿子,恐怕就不会这样了吧,毕竟当时的那种封建社会,即使是现在,都还存在这这种现象,2014多年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更何况处在当时仍是封建社会的华家呢。
所以即使后来小栓吃了血馒头,病情加重后,被那几个想捞好处的茶客游说几下后,他仍想把希望寄托于血馒头,等到小栓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后,他喃喃道“这人血馒头不是好药么?不是能治好病么?”《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这是小说,而电影则是将它们同时进行,不然也不可能有80多分钟那么长,使观众更能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过去,过去的人是麻木、贪婪、封建思想极重的,而现在的人,虽然当今是社会主义,但人们又何尝不是麻木。
第二篇:电影《鲁迅》观后感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些和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
学了课文后,我对鲁迅先生有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今天,我看了《鲁迅》这部电影。
从鲁迅先生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伟大的精神:为了革命,为了广大人民的命运,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不论路有多艰难,多坎坷,还是毅然地走下去,充满战斗精神。
可是,只是感受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传承,是发扬。
即便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与风浪,不因为它们低头、妥协,而应用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精神,勇往直前,即使失败,也要从失败中站起来,不停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第三篇:药_(鲁迅)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2、解题: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了解当时的历史。
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
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
要疗治中国社会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者的鲜血也决不是良药。
到底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呢?这正是作者要人们去注意,去探求的。
三、自习课文,整体把握全文1、解决生字词:2、梳理情节,把握结构复述: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华、夏两家悲剧故事的梗概。
要求主要情节不遗漏,时、地、人、事交待清楚,并说清两家之间关系。
(口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3、分场面,理情节。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4、梳线索,理结构《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华老栓一家:老栓刑场买“药”—→小栓茶馆吃“药”—→茶客茶馆谈“药”—→华大妈上坟。
暗线是夏瑜一家:夏瑜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茶馆被吃—→茶客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鲁迅《药》里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引导: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是谁的悲剧呢?(明确:华老栓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愚昧、麻木者的悲剧。
也是揭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
)明确: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是先驱者的悲剧(板书)。
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是麻木者的悲剧(板书)。
”是双重悲剧。
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
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
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
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
”(板书)。
另外,与这两类人相对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1、华老栓一家──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包括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卑鄙自私: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二、重点分析:华老栓的人物形象:1、华老栓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先发动学生找出关于华老栓的描写,再逐一分析。
片段一:“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
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一句话精练概括,“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行动或动作描写,表现出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细心。
)片段二:“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
(心理描写,进一步反映出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片段三、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吃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
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其实也说明了他的谨慎机警,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乱黑暗。
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
这是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另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