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聊斋志异》看现代社会

由《聊斋志异》看现代社会

论《聊斋志异》在现代视角下的改变摘要:在原著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影视文本《聊斋志异》与原著相比较,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有着诸多改变。

虽然,影视文本更易让大众接受,也使《聊斋志异》在大众群流传更广。

但原著所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独特人文魅力却被弱化,《聊斋志异》在经过改编后逐渐丧失了其思想精髓。

关键词;异题材改变思想弱化精神缺憾Abstract:The basis mounts the movie and TV version "Strange T ales of a Lonely Studio" adapting but coming and original work compares, in personage image story line waiting for aspect to have in original work a lot of change. Though, the movie and TV version is easier to make masses recipient, also make broader in masses group go around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But, what original work is had deep thought connotation and unique humanity charm but reduction,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after process reorganization has lost whose thought marrow gradually.Key words;Different Subject matter is changed Thought reduction Spirit shortcoming《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历史上志怪小说的顶峰, 300年来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所刻画出的“鬼狐精怪”形象,被看作是蒲松龄对于社会现实最真的反映。

而《聊斋志异》中一系列精怪人物的塑造被看作是蒲松龄“孤愤”①的释放。

当《聊斋志异》被改编成影视剧搬上荧屏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可是改编的作品,与原著产生了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人的思想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元素使得影视《聊斋志异》与原文产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影视《聊斋志异》的改编使其与原文相比较,在思想内容上出现了偏差.尽管影视剧使《聊斋志异》在普通大众之间广泛传播,但是,它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有着诸多改变,让原著主题思想得到弱化与改变。

这使普通大众无法理解原著《聊斋志异》的思想精髓。

本文拟以1986年版,2006年版电视剧《聊斋志异》以及90年代电影《倩女幽魂》,2006年版电影《画皮》为参照版本(主要以06年版电视剧《聊斋志异》为对比版本)。

从不同题材的聊斋故事中找出典型的有代表的作品,并根据文本聊斋与影视聊斋所出现的不同社会环境及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原因。

试图通过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去发现这些相同与不同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时代变化,人们观念的成长与变化,造成了思想观念上的碰撞。

《聊斋志异》的主要思想内涵的偏差更从本质上反映出现今社会大众对于文学经典趋于娱乐化的解读背后,是不同时代背景与环境下大众精神追求的变化。

一、对影视剧《聊斋志异》的分析在影视剧中对大众产生巨大轰动力的莫过于90年代电影《倩女幽魂》(《小倩》),2006年版电影《画皮》,以及1986年版的电视剧《聊斋》,2006年版的电视剧《聊斋志异》。

它们均是从原文中选出了一些篇目,经过改编投入荧屏当中。

如1986年版的电视剧《聊斋》共有四十六集,它从原文中选出了《鬼宅》(小谢与秋容)、《鸦头》、《婴宁》、《阿宝》、《莲香》、《陆判》、《冥间酒友》(王六郎)、《娥眉一笑》(连城)、《瑞云》、《杀阴曹》(伍秋月)等作品。

而2006年版的电视剧《聊斋志异》则是选择了《画皮》、《小谢》(小谢与秋容)、《阴差阳错》(陆判)、《小翠》、《小倩》、《阿宝》这六部作品。

《聊斋志异》中的近五百篇作品,其故事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家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二是前代的小说、戏曲故事。

《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就在于一个“异”字,这个“异”虽然是蒲松龄为了抒发心中“孤愤”,但它大都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反复采用阴司形式来揭露现实社会。

这与明代拟话本小说①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

《聊斋志异》的广泛流传,并不是所有普通大众都能①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

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明白蒲松龄先生寓于故事中的深意,但它的这种“异”的新奇无疑是吸引无数坊间大众眼球的关键。

所以“异”也自然成了影视剧的首选。

在《聊斋志异》中,所有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人”、“鬼”、“狐”、“仙”这四个大的范围。

在原文中,分别挑出了以《小翠》为代表的“狐”;以《阿宝》《乔女》等代表的“人”;以《小谢》、《锦瑟》等代表的“鬼”以及以《葛巾》、《八大王》等代表的“仙”。

通过对文本进行筛选,在1986年的电视剧《聊斋志异》中,选取篇目众多,因而所包含的内容也更为丰富。

《骂鸭》、《乔女》、《陆判》、《画皮》等都描写了人性的丑恶,从而引导人们向善;《贾奉雉》、《梅女》、《杀阴曹》等讽刺了官场黑暗,广泛地揭露了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了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豪绅地主,表达了对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的同情,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连锁》、《阿宝》、《连城》、《莲香》、《婴宁》、《小翠》、《小谢》(鬼宅)、《聂小倩》、《花仙情缘》(葛巾)等,关于爱情的故事占电视剧中占了多数,它们向往自由纯真的爱情,它们反对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

而在2006年的电视剧《聊斋志异》之中,只有极少的六部作品,且无一例外都将爱情作为了故事的主线,哪怕原本本身与爱情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电视剧里也将故事的重心放到了情感上面,并且更加突出了爱情的描述部分。

在两部影响力较广的电影《倩女幽魂》、《画皮》中,爱情完完全全成了情感主调,对于恶势力的登场,也只是为了衬托出爱情的美丽。

电视剧与电影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目光放到了“爱情”上,这是商业市场动作的需要。

但是,不论是题材全面的1986年版电视剧,还是改动较大2006年版电视剧和电影,都将原本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偏移。

而“变了味”的影视《聊斋志异》与原著所产生的偏差,让原著主题思想得到弱化与改变,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十分不利的。

二、影视剧《聊斋志异》与原著的比较(一)相同之处首先,《聊斋志异》以“说狐谈鬼”著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本都离不了鬼狐。

无论是改编后的电视电影还是原著都将“奇异”作为了首选,力求用故事的新奇来吸引人的眼球。

但是,无论是蒲松龄还是现今大众,都想通过“鬼狐”的世界来将现实社会所不能表现的情感宣泄出来。

1986年与2006年版的电视剧都选择了《聊斋志异》中的《小谢》、《阿宝》、《陆判》这三部作品。

这三部作品不仅是“人”和“鬼”的代表作,更是被广为流传的故事。

两个版本电视剧的共同选择,说明人们对这两类故事都有着浓厚兴趣。

而这从中国人的传统情感上来看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饱学之士,都在心灵深处渴望着不平凡。

不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是关注的焦点,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更是引人注目。

这种关注除了人们的好奇之外,更多的是生者的一种情感寄托。

平时里注定不可能实现的事,人们将希望托付于鬼。

“人死后变鬼”是无数年来在人间流传的猜想,而这种猜想恰恰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至。

从本质上讲,“鬼”仍是“人”,它是“人”在想象中另一种身份,“鬼”本是虚无缥缈的,却被“人”硬生生的与人扯上了联系。

人们想通过与“鬼”的接触,让“鬼”来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心愿。

蒲松龄一生不得志,科举屡考不中,社会现实的黑暗又让他深恶痛绝。

可是,他除了无奈地叹息,什么也不能改变。

为此,他只能将自己的遭遇通过“鬼”来实现,让书生死后中举,让人间正义在冥间得到伸张,只有在这不现实的世界才能将愿望一一实现。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变动时代,统治者在思想上的钳制,营造出了一种“恐怖”氛围,从此之后,读书人再也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

文人迫于压力无法真正地吐露心声,便将眼光转向了传奇志怪的文言小说,通过鬼狐的幻想世界,抒写心中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①在这一种特殊背景下的蒲松龄,既感到了文字狱阴影的威胁,又并未被吓来,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终于铸就了他不朽的巨著《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它何尝不是对蒲松龄对一生遭遇的不满,而发生的无奈的叹息。

时过境迁,虽然如今的社会没有了蒲松龄所处时代的思想压迫。

但是,现今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

当精神上的压力增大过后,人们自然想要找寻一个放松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而影视版《聊斋志异》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鬼”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幻想。

现实生活的不能达成的愿望,人们都想通过这样一个虚幻的世界来完成。

所以原著《聊斋志异》和这两部电视剧中选择了很多“鬼”这个类型的故事也就不难解释了。

其次,原著和电视剧也都不约而同的选了“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两部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倩女幽魂》与《画皮》也无疑将“爱情”作为最重要的主题来表达。

原文中自然有着许多写着爱情的主题的故事,而电视剧更是如此,无论原著本身主题为何,影视剧都将爱情作为重要主题来表达。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不像话本小说那样纯粹写实,述说男女间的悲欢离合,而是着眼于诗意美创造,无论原著还是影视剧都着眼于营造一个完美而漫的爱情氛围。

《聊斋志异》里的爱情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特点,以欣赏男性为中心。

①蒲松龄所刻画的爱情更是封建社会婚姻本质的一种真实反映。

男性占着主要地位,应该享有“美丽”女子的陪伴。

而女性形象塑造的越“完美”,与之相对应的男性形象自然而然地显示出足够的“高度”。

所以说,蒲松龄虽然写的是女子,歌颂的是女子,可是女子最终仍以男子为中心演绎她的“美丽”。

《聊斋志异》有着许多“双美”的故事,②例如《青凤》、《莲香》中都是两个女性与一位男性发生感情纠葛。

其中的女子,都表现出的善良,美丽,睿智。

然而,她们的这种“美”却都是为了得到男性的爱情。

当然,《聊斋志异》中女子所表现出的为自由爱情的抗争,力图打破封建婚姻枷锁的精神却是得到肯定与赞扬的。

但是,蒲松龄内心所处所向往的美丽爱情,是期望为自由爱情奋斗的女子有一个好的归宿,更是在为“自己”纺织一个理想的梦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