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备教材”教材是由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做到有效备课?同仁们总结出许多优秀的办法,我最欣赏的是:一是“钻进去”,即要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二是“钻出来”,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怎样才能灵活自如地“钻进去”、“钻出来”?我认为要把握好三点:正确认识教材与充分利用教材、重点吃透教材与拓展延伸教材、了解编排体系与加工重组教材。
一、正确认识教材与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文本资源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的重要依据。
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识到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实施课程的媒介,它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对教学内容的研制和确定并没有实质性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标准》为什么要作这样要求?我认为:1、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与缺陷。
所以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能从中认识其不足。
2、语文教材与理科教材不同,学习者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决定其“收效”不同。
正是其不确定性给了教师“创造”的机会。
3、教师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教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课程专家也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本,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例子”。
抱着教材不放是陈腐的语文教学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大胆地、理直气壮地使用教材,带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有创意地使用好教材这个“材料”,在语文标准的总框架下,别出心裁地与学生一起徜徉在语文的美好情境之中。
正确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教材,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仍然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我们不能把教材资源只理解为课文,它还应该包括附录、插图、附文等。
如现行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对这些课文以外的资源利用不够,总认为那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叫学生自己看看,有时干脆不去提它,甚至觉得看它们会浪费时间。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课文以外课程资源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不仅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
我在教学《沁园春·雪》中,曾借助多媒体安排学生欣赏毛主席手稿,结果学生发现“腊”、“驰”两字在原稿中是“蜡”、“驱”,我借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毛主席在正式出版时对这两字作了修改,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些“特殊的艺术语言”不能视而不见,弃而不用,要充分利用它们为课程教学添色增效。
正确认识教材是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教材才能充分利用教材。
所以我们教师在备教材时要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作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跳出文本,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解读文本。
二、重点吃透教材与拓展延伸教材重点吃透教材是拓展延伸教材的前提,拓展延伸教材是重点吃透教材的深化。
我们进行有效备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使教材为我所用,才能深化、拓展、延伸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因此,钻研教材时必须重点吃透,达到懂、透、化,这是钻研教材的三个境界。
作为教师,对所教学科,首先必须做到心中有课标,要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只有对课程标准熟读成诵,才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其次,要将课程目标与全册目标通盘考虑,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通览、钻研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知识范围;其三,把握单元设计意图,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确立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到每一课,则要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清主次。
只有全面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我们才能对教材烂熟如心,了如指掌。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劳动,要想获得成就就要把教材弄懂、弄熟、研究透。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到优秀教师的成功条件时,非常推崇备课上的功夫,他认为,教师备课,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
他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
作为教师,只有把教材参透析透,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我总抱着教材不放,生怕某一词语、某一含义没给学生讲清楚,生怕“漏掉”某一内容,结果学生死记硬背的分数上去了,但思维判断的能力下来了。
几年的课改实验,我对此有所体会,但没有从思想深处产生共鸣。
通过学习《有效备课》教材的有关章节,我已经从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跳出圈子”,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
我们要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育思想,更要挖掘新教材中的科学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情感价值。
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点突出。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努力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源头活水引进课堂,真正做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力图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造者。
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不能只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应以普通读者和学生的身份进行研读,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三昧”。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科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教师要用“大语文”观取代狭隘的“语文”,要认识到“语文”是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语文”,它不仅仅是一套教材,它与生活同在。
所以教师备课必须拓展延伸教材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由课本教材向学生生活拓展延伸,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了解编排体系与加工重组教材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其一定的编排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悉这一体系。
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共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组成,三、五、六单元还有综合性学习。
其中现代诗文20课,精读篇目和略读篇目各占一半;文言文共10课,其中两课有古代诗词10首。
另有附录两篇。
其它各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相似。
另外,每册教材按照一定的文体特征组成阅读课目的顺序,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现代文分别按状物散文、人物传记、童话、现代诗歌和说明文等文体特征组成,八年级上册分别依照游记新闻体文章、议论文、小说和事理说明文等文体特征组成。
各册教材对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在了解编排体系后,再深入钻研教材,有时就会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不一定那么完美,有时也有内在的矛盾和瑕疵。
教材中的小小不足,恰恰为我们整合教材资源提供了切入点,为师生构建和生成新的教材资源提供了平台。
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的不合理之处进行重新整合,及时整合教材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如调动课文的先后次序,重新编排、调整单元之间的关系,补充课外语段篇章,使教材具有开放性、弹性,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道具”,要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大胆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材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教材的设计为教师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提供了方便。
重新整合教材要把握三点:一是发现教材有不足之处,二是教材编排顺序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当然,我们不能为重组教材而重组教材,教材的编排也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才审定的,自然有它的内在逻辑性,对于教材的不足,我们讨论分析时应该适可而止,不可陷入处处挑错的怪圈。
我们对教材的态度应该是“尊重”而不“迷信”,“使用”而不“抛弃”。
总之,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时,不能丢开《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它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所以,我们“备教材”中的教材应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它与课本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有效备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上面所列的三组问题。
另外,“备教材”是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过程、备资源等内容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备教材中还必须做到“三有”这个不能忽视的最基本的要求,即: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心中有目标”就是:先有课程目标,再有全册目标,后有每课目标,分析某册、某篇教材在课程目标中的位置和份量。
“眼中有学生”就是:分析学生对学习本册、本课教材的基础,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教材的兴趣和能力,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并提高其能力,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行性。
“手中有方法”就是:选择学习本课教材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