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中药的鉴定汇总

各类中药的鉴定汇总

茎木类中药的鉴定概念茎(Caulis)木(Lignum)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是草本植物的茎藤,实际上分为两类,即:茎类中药药用部位包括茎藤(Caulis),如关木通;药用茎枝(Ramulus),如桑枝;药用茎刺(Spina),如皂角刺或其翅状附属物,如鬼箭羽;或仅用茎的髓部(Medulla),如灯心草、通草等。

药用草本植物的茎,则列入全草类中药,如麻黄、石斛等。

木类中药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

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

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又称液材;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

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性状鉴别形状茎类中药的形状以圆柱形较多,也有扁圆柱形、方形的。

有些茎的木质部较发达,商品常切成斜向横切片,或不规则段片。

木质藤本多扭曲不直,大小粗细不一。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

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

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表面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

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

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断面茎的断面有放射状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排列,习称“车轮纹”、“菊花心”等。

中央有时尚可见有髓部,有时常成空洞状。

气味气味常可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味可以区别。

木类药如降香、沉香等则气香。

茎类显微周皮(或表皮):应注意木栓细胞的形状、层数、增厚情况等(详见皮类中药),幼嫩茎的周皮尚不发达,常可见表皮组织。

皮层:注意其存在与否及在横切面所占比例。

初生构造的皮层有时具有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茎次生构造木栓形成层如发生在皮层以内,则皮层就不存在而由栓内层(次生皮层)所代替。

注意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内含物等。

韧皮部:应注意韧皮薄壁组织、筛管和韧皮射线以及有无厚壁组织等,以及各种细胞的形态及排列情况。

韧皮部外方常有初生韧皮纤维束或周纤维(环管纤维),过去曾称中柱鞘纤维。

形成层:一般都成环状,注意是否明显。

木质部:注意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及木射线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情况。

木质藤本导管孔径较大。

髓部:大多由薄壁细胞构成,多具明显的细胞间隙,细胞有时可见圆形单纹孔,有的髓周具厚壁细胞,散在或形成环髓纤维或环髓石细胞。

草质茎髓部较发达,木质茎髓部较小。

注意点:茎类中药鉴别除应注意以上各类组织的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特别是除石细胞和纤维外,还应注意细胞内含物如草酸钙结晶、碳酸钙结晶和淀粉粒的有无以及它们的形状等。

对于存在于不同部位的厚壁组织如周纤维、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等,应分别通过解离组织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细胞壁的厚度、有无壁孔和分隔以及木化程度等加以区别。

双子叶植物木质藤茎,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构造上和一般的茎藤有时有较大的差别:如木栓层较厚;有的有明显的落皮层;维管束常被射线分隔成明显的放射状;导管孔较大;维管束有的具异常构造,有的有内函韧皮部(Included Phloem)或内生韧皮部(Internal Phloem)。

在纵向切面尚可见到射线的宽度与高度。

这些在鉴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木类显微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在观察时,应分别作三个方向的切面(横切面、径向纵切面与切向纵切面)及解离组织进行观察组织细胞特征。

木射线木射线细胞形状与木薄壁细胞相似,但切面上的位置和排列形式则不同,射线细胞的长轴通常是半径向的,和导管及纤维的长轴相垂直。

射线在三切面上的特点是:横切面可见射线的宽度和长度,径向切面可见射线的高度和长度,切向切面上所见到整个射线的高度和宽度,还须注意如果全部射线细胞都是一样的称为同型射线,倘若细胞形状不同的,则为异型射线。

射线细胞中亦常含有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细胞壁亦常增厚或有纹孔。

导管注意导管分子的形状、宽度及长度、导管壁上纹孔的类型。

通常木类中药的导管大多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导管分子末梢壁上的穿孔通常呈大的圆形或斜梯形,在解离组织及纵切面上易察见。

此外还应注意导管中有无侵填体及侵填体的形状和颜色。

松柏科植物的木材没有导管,而为管胞。

管胞不象导管由许多细胞形成长管状,而是两端较狭细无明显末梢壁(纤维状管胞),即使有斜形末梢壁,但无穿孔而只有纹孔(导管状管胞),且纹孔的膜是完整的。

管胞侧壁上的纹孔通常是具缘纹孔。

木纤维占木材的大部分。

通常为单个狭长的厚壁细胞,长度为宽度的30~50倍,细胞腔狭小,壁厚有斜裂隙状的单纹孔;少数细胞腔较宽。

有些纤维胞腔中具有中隔,称为分隔纤维。

木薄壁细胞是贮藏养料的生活细胞,有时内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

细胞壁有时增厚或有单纹孔,大多木质化。

树脂类中药的鉴定树脂的性状鉴别和定性反应鉴定可用于解决药材的真实性,但还需对其品质优良度作物理的和化学的测定,如在一定溶剂中的溶解度、浸出物、灰分以及树脂的酸价、皂化价、碘价、醇不溶物及香脂酸含量等。

其中酸价对于树脂的真伪和掺假具有一定的鉴定意义,但同一种树脂,其理化常数也可能因样品的纯度不同而有幅度差异。

树脂的化学分析(1)醇中不溶物的含量测定精密称取样品(过120孔筛)约2.5g,用索氏提取器加乙醇回流提取至尽,残渣在100℃下干燥至恒重。

(2)总香脂酸的含量测定取粉末约1.5g,精密称定,置锥型瓶中,加0.5mol/L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25ml,于水浴中回流1.5小时,在水浴上除去乙醇,残渣加热水50ml,使均匀散裂,放冷,加水150ml与硫酸镁溶液(1→20)50ml,搅匀,静置10分钟后,抽气滤过,滤渣用水20ml洗涤,合并洗液与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后,移置分液漏斗中,用乙醚分次(50、40、30、30ml)振摇提取,合并乙醚,用碳酸氢钠溶液(1→20)分次(20、20、10、10、10ml)用力振摇提取,每次分出的水液均用同一的乙醚20ml洗涤,合并水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用乙醚分次(30、20、10、10ml)振摇提取,合并乙醚液,置称定重量的烧瓶中,放置,待大部分的乙醚挥散,转动烧瓶,使残渣均匀散布在烧瓶内壁,置硫酸真空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定,算出供试品中含有的百分数,再根据供试品的水分与乙醇中不溶物含量,改算成醇溶性浸出物的干燥品中含有的百分数,即为总香脂酸含量。

本品含总香脂酸以醇溶性浸出物的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30.0%。

叶类中药的鉴定性状鉴别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①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叶片的质地。

⑦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叶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等;叶肉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面叶或异面叶;中脉是叶片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目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面叶中脉横切面:①表皮分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

表皮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角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②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异面叶只有上表皮下有栅栏组织。

是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

细胞排列紧密。

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

叶肉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中脉通常为一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呈槽状或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

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

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

等面叶与异面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面制片叶的表面制片,可见表皮细胞、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

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

腺毛和非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面状况、壁是否木化、分布密度及气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肉的数目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叶类中药一些常数的测定:包括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这几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是恒定的,有鉴别意义)。

①气孔数指单位面积(mm2)表皮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称为气孔数(Stomatal number)。

(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药材鉴别)②气孔比率上下表皮各有各的气孔数,二者之比称为上下表皮气孔的比率(ratio)。

(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或药材鉴别)③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把单位面积(mm2)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换算所得出的百分比,称为气孔指数,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④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Palisade ratio),“栅表比”在同属不同种的叶的鉴定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⑤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为一个脉岛。

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同种植物的叶上单位面积的脉岛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作为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之一。

粉末制片观察内容与表面制片相同或类似,细胞多散开,除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等外,还应观察:①导管多细小,以螺纹、环纹为主。

②纤维细小,是否木化。

③石细胞有无,形状、是否有分枝。

④内含物有无,结晶类型、形状、淀粉粒有无等。

⑤分泌组织有无,类型、形状等。

花类中药的鉴定性状鉴别形状花类中药由于药用部位和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常见的有圆锥形、棒状、团簇状、丝状、粉末状等。

颜色较新鲜时稍有改变,色暗。

气味较新鲜时淡。

花朵鉴定时,要注意观察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形状、颜色、被毛与否、气味等。

花序除单花的观察外,需注意花序的类别、总苞片或苞片等。

显微鉴别制片除花梗和膨大的花托制作横切片外,一般只作表面制片和粉末观察。

苞片和萼片与叶片构造相类似,通常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

故鉴定时以观察表面观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