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和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和论文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和分析【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被广大中小学和教师所采用。

本文拟就我们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方面的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简单讲就是促进学生的“四统一”,即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过程与方法的协调统一、情感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可以说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要求、评价、管理等6个方面进行了重新界定。

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这一核心理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变革和重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一、国内外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概述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班内分组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班内个别教学)三种主要形态。

另外,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外上课和现场教学,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复式教学和全纳教学。

近年来,还出现了小班教学和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反映了教学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新要求。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被广大中小学和教师所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与传统的班级集体授课制相比,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尽管班级集体授课制仍然是目前世界各国传统的、占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合作学习如一缕春风催生了西方教育家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世界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越来越多样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河北衡水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苏东庐中学和山东昌乐二中等学校在坚持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同时,在以小组合作学习形态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对传统的以行政小组代替学习小组或者由各学科教师围绕本学科组建的学习小组进行了大胆变革、突破和重组;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也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也进行了变革,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形,如纵列对坐式、餐桌式、马蹄型、圆桌会议式等等。

二、“335”高效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探索2010年秋季,随着甘肃省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正式启动,我校根据新课改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着手健全组织、研制制度、加强培训、研发校本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探索和专业引领的基础上,于2012年初提炼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335”高效课堂模式:师生共同使用三种学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学生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自学——(课堂)合作探究——(课后)训练检测。

课堂导学过程分五个环节:(1)解读目标,情景引导;(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3)展示点评,点拨提升;(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问题训练,归纳总结。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335”高效课堂实验,我们首先研制形成了一系列与实验相配套的制度,诸如备课要求、教学要求、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教师评价方案、学生评价方案、小组建设实施细则、小组培训实施细则、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细则等,并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化又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完善,现已集结编印为《白银市第一中学“3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书,成为指导我们新课程实验的蓝本;其次,确定了实验班,2012年上半年我们确定当时的高一年级两个班为实验班,两个班实验班的所有任课教师严格按照《“335”高效课堂模式》一书的具体规定操作实验;成立了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各学科教研组长、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评估指导组,全程全天候进驻实验班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整整一学期的跟踪式指导帮助,重点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过程的一切言行进行规范性培训和校正。

2012年秋季的新高一年级(共14个班、700名学生)全部进入实验。

我们的实验力争实现四个主要方面的突破,并使之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常态。

一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

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情施教的模式;二是教师备课方式的突破。

在坚持备课、上课、批作业等常规要求的同时,教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精心编制导学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查研学情、设计导引;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

改学生先听讲、后做练习的方式为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学习,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和探究及练习,课后再做练习的方式;四是课堂布局模式的突破。

改过去人人面向黑板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为以6至8人为一组的纵列对坐式排列形式,同时在教室内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书柜,教室后墙安装了与墙体等长的黑板,每班教室外墙开辟为班级和小组展示园地,为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创造了条件。

(一)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小组建设是打造“335”高效课堂的关键抓手。

我们在实验中,要求每个班必须成立三个小组:学习小组、科研小组和行政管理小组。

科研小组的职责和功能类似于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主要任务在于协助任课教师培养学科尖子生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行政管理小组的职责和功能类似于传统的班委会组织,但有了很大变化,实行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制度,实行班务承包制,值周班长由班委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

学习小组的建设最关键。

如何组建学习小组,我们要求班主任应当妥善解决好以下六个问题。

1.学习小组的人数和数量。

我校的班额一般都在60人以内,多数班级按照6人建组,共8~9组,个别班级按照8人建组,共6~7组。

从实验效果看,6人建组比较合适。

受教学条件所限,每个班级的学习小组数不能超过9个(刚好可以与前后黑板划分为9栏保持一致)。

2.建组原则。

(1)均衡原则。

学习小组的力量应大体保持均等,主要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小组的实力应大体相当。

我们一般先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分上、中、下(aa、bb、cc)三层搭配,这样各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数量基本一致。

然后再根据学生兴趣、性格、家庭背景、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因素进行调整。

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开有效开展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并据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促进。

(2)男女生混编原则。

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大体相当。

(3)动态化原则。

各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在第一学期内变动2~3次,目的是为了各小组之间的实力保持均衡。

从第二学期开始一般不再进行频繁调整,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传统的学习小组往往是教师让前后两张课桌的四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者让邻近的三张课桌的六位学生组成一组。

这种配置方法的优点在于省事,但较难贯彻“均衡”和“动态”的原则,较难满足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展开竞赛的要求。

3.小组长的选择和培训。

我们在试验中规定,每个学习小组设常务组长、常务副组长、学科组长。

常务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学科组长可以由本组成员轮流担任或1人兼任数科。

常务组长主抓学习,常务副组长主抓常规、纪律,学科组长协助班级各学科的课代表开展工作。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和发展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

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其次,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班主任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

在选择之前,班主任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

各组公举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小组长确定后,必须进行经常性培训,目的在于让小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为建设一支精诚团结、勇闯一流的优秀小组奠定基础。

4.座位排列。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小组其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小组,教学中的多数内容和环节要靠小组合作完成。

因而,学生座位空间形式的变化就势在必然。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座位排列形式为“秧田式”,它已为大家所熟悉。

但“秧田式”座位形式已经很难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变原来的“秧田式”座位形式为纵列对坐式形式。

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同组6~8位同学面对面讨论,当老师板书或演示时只需要略微侧身就可以;有利于组长的观察、记录。

但刚开始时,学生互相说话现象突出,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

如果是40人以内的小班制,座位形式采用“马蹄型”形式效果更好。

5.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以及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小组建设实施细则,推行“一班(组)一品”的班级和小组文化建设,各小组可以自主设计制作组名、组徽、组训标牌,立于本组中间桌面上。

6.评价机制。

健全学生评价机制是推进小组建设的关键所在。

几经完善,我们采取了以下评价程序:(1)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评价,课代表汇总每天七节课的小组和个人总分,填入《课堂评价记录表》,上报值日班长。

其他学生负责人依据《评价标准》,使用《高效学习学生评价记录表》评价并记录一天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行为表现(每天、每周、每半学期、每学期一次不等),上报值日班长。

(2)日汇总。

每天值日班长使用《每日积分表》对每个同学和每个小组情况进行汇总评价,下午六点五十分晚自习后,由值日班长作简短总结。

(3)周汇总。

值周班长使用《每周积分表》在周六下午四点前对所有同学和小组在一本的情况进行评价量化。

(4)晋级。

周末由班委会统计计算出每个小组和个人的总分名次,并由值周班长公布。

周六下午四点举行小组晋级仪式,个人晋级不占用集体时间,适时进行,剩余分数累积到下周。

《小组晋级记录表》和《个人晋级记录表》都要张贴于教室墙上。

小组晋级由值周班长组织进行,个人晋级由小组组长组织进行。

(5)奖励。

晋级仪式后由值周班长主持举行奖励仪式,并更换等级奖励图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程序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我们的“335”高效课堂教学的六大环节过程:预习——导引——讨论——展示——探究——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