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教学要点境美。
披情入境法。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的意象及其含义。
月中国古诗中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 1. 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行乐须及春。
醒时同交欢,我舞影零乱。
我歌月徘徊,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月──在这里,
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苏轼《水调歌头》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
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月──在这里,
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3.
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里,月二、理出心情(披情)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 1. 展变化的语句。
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 2.
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
(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重我什么也没有(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又引──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新陷入郁闷)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
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化的一个
低点,那么,的一个高点的话,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
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
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
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1. 二是借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月亮(一是借助
对的失眠)的描写反衬出我助对孩子们和
妻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2. (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
的描从而烘托出自己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
色的宜人,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
的开朗的心情。
侧面烘托出独特感受的描写
来表现独处的妙处,月光及荷塘自己开朗的
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
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
自己开朗的心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3. 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蛙声蝉声和(借助对)
自己的冷清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
情的? 4.
(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
容的从而引出自己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
意兴盎然,的思乡之情),指的是外界的人小结:所谓意境 5.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做到了这一点,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荷塘月色》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大学毕
业后,而且在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
了解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
大学。
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
如此因,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
五四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有所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教学要点面美。
诵读品味法。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
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 1. 二、初步理解
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 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3.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 5. 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 7. 从而显示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
色图,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 1. 填出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
语句,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 2. 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布置作业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四、
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
至五个。
第三课时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
教学要点言美。
咀嚼品味法。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请五至八位同学 1.作业检查一、
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
句子。
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2.
如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
通的。
月色(嗅觉)仿佛歌声(听觉),荷香(听觉)。
(视觉)如名曲二、咀嚼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咀嚼所谓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彼,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如一句中幽僻ㄠ尮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幽僻(不好。
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幽的意思,而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既有只
有在心情悠闲幽静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幽僻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更
幽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僻尤
其是的心情)一句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
手踱着㈠尮作者为什么不用的意思相近,与慢步中的踱只能表现动作的速?(慢步慢步而用踱也能表现做动作既能表现动作的
速度,踱度,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踱时的心情。
相照应)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踱又与下文一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尮
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与就句中的且的意思之外,还除了就且?(且就而用要丰富。
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暂且就有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且的,这与
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尮月光如流水一般,
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
(因呢?泻照而用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是只流水流水了,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
的)泻而不能照能一句中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尮作者为什么不的意思,表达的其实就是升浮青升都能表现呢?(浮和用升而用浮让人感觉升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很低,低得与荷叶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的表面相平)却又像?尮(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
表达的其实就是一句中的画是画在荷叶上呢?而用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留(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
三、
作者选用某一个,就是深入地思考:所谓品味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能起到怎样的表
达作用。
一下。
品味例子来悄悄地一句中的悄悄地披了大衫ㄠ尮作者不愿(说明动作很小心,有什么表达作用?惊动家人)
轻轻地㈠尮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
作者不愿惊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动家人)有什森森一句中的 ?尮路上阴森森的郁闷的衬托出我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心情)淡虽然月光还是淡淡
的一句中的 ?尮来衬托淡淡淡有什么表
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喜悦的田一句
中的 ?尮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田一句中(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尮
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粒粒出结论)高高低低都远远近近、?尮荷塘的四周,
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高低远近\一句中是树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四、布置作业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
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信》中的一段,和品味。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
轿子走的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
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而因天气的阴薄和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约莫到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
下面点缀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了卖花桥边,仿佛微微心里顿时开朗,着几
带朴实的洋房子,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
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
四周全无人声,也无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
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风略略可听而已。
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地板如鸡皮!柱子如鸡骨,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记了那房屋的
狭窄。
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
这是我最
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