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民事诉讼法讲义

(完整版)民事诉讼法讲义


第六讲 证明
一、证明的结构与过程 1、证明的认识论结构 运用证据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 法官主观认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 2、证明的程序过程 证据的收集、提出 质证与对证据的审查 证据评价基础上的事实认定
二、证据的收集、提出和审查
1、证据收集的主体:权能、责任和负担在 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 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
四、代表人诉讼
1、代表人诉讼的种类 第53条:当事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第54条: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
讼 2、第54条的立法初衷与运用中的问题
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与“集团诉讼”现象 司法实务中程序运用的困难及原因 3、第55条的公益诉讼与机关、组织作为代 表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五、第三人的诉讼提起与参加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与教育 3、司法解释及实务/案例的重要意义 4、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2007年部分修订与2012年全面修改
三、常见教学体例与本课特有结构
1、民诉法教学的几种体例 法规的“总则·分则”结构 大陆法系德日系统的民诉理论体系
2、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 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对象与材料 讲授本课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有关回避的程序 决定的主体、复议程序
第四讲 诉讼主体
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 1、 “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基本形 态 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 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代表人诉讼 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 第三人提起或参加诉讼
二、诉讼主体的性质与分类
1、当事人及其分类: 自然人、法人及组织 法人及组织的法定代表人
管辖权异议与上诉
四、审判组织
1、根据程序种类构成的审判主体: 独任制、合议庭
2、人民陪审制度 实质上的“参审”性质 近年来的发展与相关讨论
3、有关审判委员会职能的争论 作为审判主体的审委会及其改革
五、回避制度
1、回避的概念 申请回避与主动回避 适用回避的主体范围
2、回避的要件 法定的要件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2、诉讼权利能力、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 适格 3、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人(律师代理、委派代理、公民 代理)
三、共同诉讼
1、共同诉讼的含义 2、共同诉讼的分类
必要的和普通的共同诉讼 固有的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3、共同诉讼当事人的追加和变更 4、与共同诉讼相关的程序问题 撤诉、和解、证据与上诉等阶段的处理
二、民事审判的受理范围和界限
1、民事审判的对象与受理范围 2、我国受理范围的历史变迁 3、“告状难”或“立案难”现象 4、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法院的位置 5、将来的展望
三、管辖制度
1、管辖的概念与意义 2、分类:级别与地域、一般与特殊、 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等 3、管辖的变动:共同管辖与选择、移 送、指定、管辖权移转等 4、有关管辖的争议处理程序:
法院依职权收集向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转换 证据收集的现状及问题 3、证据的审查方式 当事人提出证据与质证 法官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与场境
证明结构及过程示意图
法官 X
x
原告
Y
y2 y1
-y1 -y2
被告
三、若干相关的概念和问题
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判断 2、解明度与证明度 3、经验则和逻辑法则 4、证明标准问题:
“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 “证明”与“疏明”
四、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分配
1、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行为和结果、主观和客观 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程序进行的
驱动装置 2、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中国民事诉讼法 重点讲义
王亚新
第一讲 概说
一、基本概念 1、民事诉讼法、民诉法学、民事司 法实务 2、民事诉讼与纠纷解决
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结构与过程 3、本课的内容或对象 制度、概念及理论、诉讼现象 4、民事诉讼的程序规范
法条、司法解释、实务通常做法
二、民诉立法与程序规范的形成
1、民事诉讼法立法沿革 1982年试行法—1991年现行法
诉讼与纠纷解决结构图
审判主体
诉讼主体
对象、客体
(问题、材料)
第二讲 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
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 1、程序“场景”的展开
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 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
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
诉讼程序流程图
第一审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小额程序
非讼程序
第二审程序
再审程序 强制执行程序
1、“三方诉讼”结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类 有完全独立请求权与有部分独立请求权
3、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程序问题 参加方式、权利义务承担及程序保障、4、
新民诉法规定的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五讲 证据
一、证据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1、证据概念的层次: “证据方法→证据资料→证据原因” 2、证据“三性”: 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3、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 直接与间接、原始与派生 本证与反证
自认、否认、抗辩 3、反诉与抵销 4、案件实体内容的整体构成
请求、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 事实、背景事实
第三讲 审判主体
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 1、民事审判权:国际民事诉讼的边界 2、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 民事审判受理范围(“主管”) 3、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 4、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审判组织 5、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 回避的要件和程序
二、证据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
广 狭义 义的 的证 证据 据
证据概念 证据“三性” 证据价值
证据方法 证据资料
客观性 关联性
真实性、可 靠性
证明力
证据分类
原始证据/ 传来证据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证据原因 合法性 (证据能力)
三、法定的证据种类
1、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三大类型与八种证据 2、实物证据: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3、言辞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 4、过程型或操作性证据: 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二、诉讼请求的构成
1、纠纷事实与原告的诉状 2、法律关系与诉讼标的 3、诉的三种类型
给付、形成与确认之诉 4、请求权与法定事由 5、诉的合并、追加、变更
请求(诉讼标的)结构图
、确认
法律关系
生活事实、纠纷事实
三、案件实体在程序中的展开
1、二重起诉的禁止 2、被告的防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