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生物防治1PPT课件
18
纵观历史,害虫抗性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
(1)1940年以前无机杀虫剂时代,农药种类很少,农药 的靶标很广,抗性发展缓慢;
(2)20世纪40~70年代末,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广泛使 用时代,农药靶标明确,作用机制单一,农药种类相对 较少,抗性发展快,很多害虫出现了无药可治的局面;
(3)80年代以后,拟除虫菊酯、生长抑制剂等农药出现, 它们的靶标单一,容易被害虫代谢酶降解,抗性发展十 分迅速。
在那时,每个季节的农药使用次数平均达25-30次,有些田里超过50次, 有时在单独一次施药中,要用5种不同的杀虫剂,1966-1967年平均每 亩棉田使用杀虫剂6.6升,粉剂2.6斤,成本大大提高,但棉花的产量 反而下降,结果当地的棉农由于无法生活,被迫背井离乡,附近的棉 花加工工厂也因此停业,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组织结构。
发展中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
1960年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8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意义
但农药并不是万能的,长期大面积、在大量施用化学农药, 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抗药性
再猖獗
农药残留
化学农药污染了水源、农田环境、残留于农产品,对人体健康造 成威胁。
9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意义
一、滥用农药的危害
(一)引起害虫抗药性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结果,损失是惊人的,甚至可使农作物颗粒无收, 使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下降、成本增加。
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50年代棉花种植业兴旺,1965年达到高峰,但 在以后5年,产量的年减产率达到16%,抗性迅速发展,终于使棉铃虫 和行军虫(粘虫)大爆发,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简单地通 过提高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对付害虫的抗药性。
狭义:一般指利用有害生物天敌来消灭 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 虫、以鸟治虫、以其他动物或植物治虫 等。
6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意义
农林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病虫杂草的危害。
虫 害 13% 病 害 12%
33%
杂 草
8%
7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意义
目前,多数的病虫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也习惯使用农药。 因化学农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见效快,在保产、保丰 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1.打药达到了三个极限
不能再提高浓度,否则就会死人。 提高浓度对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 农民经济压力太大,农民无法承担。
12
1.打药达到了三个极限
(1)不能再提高浓度了,否则会死人,“1605” 稀释到300-500倍,防效不佳,反而出现打药人员 中毒现象。
(2)提高浓度对植物造成严重药害,如DDT高 浓度造成落花,如灭多威使用到1000倍,就会使棉 花受产生药害,菊酯类稀释到500-1000倍,蚜虫死 亡率仅有30%-40%,而对体型较大的害虫更无效。
害虫生物防治
1
第一篇 总论
2
第一章 害虫生物防治基本概念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和内容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意义 第三节 生物防治的历史和发展 第四节 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3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和内容
一、生物防治的概念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植物病害、虫害、
螨害和农田杂草的一门科学。
(3)技术指导不通,农பைடு நூலகம்站搞第二产业的多,农业技术 不能到达农户。
(4)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农资公司只图效益盈 利,不搞抗性治理。
16
3. 害虫产生抗药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1)害虫产生抗药性,后果及其严重,在尼加拉瓜,西太平 洋地区,因农田大量使用杀虫剂,使媒介昆虫(按蚊)的 防治失效,疟疾重新流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有害生物
简化为: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一门科学。
4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和内容
2. 害虫生物防治 传统上: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害螨)的
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扩展后: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天然(无毒) 产物控制害虫的科学。
5
广义: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激素或 提取物)控制有害物种群的发生、繁殖 或减轻其为害的方法。
13
(3)农民经济压力太大,农民无法承担。 在生育期至少要打15次药,打药像推磨似的,从 地头打到地尾,反过地头再打。打药间隔3-4天, 或1-2天,用药1.5kg /亩,成本在60-70元/亩,超 过了化肥的投资(84年时用化肥的成本为7-8元/ 亩),只好用人工捉虫,每头棉铃虫以0.05-0.1 元收购。
14
2.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领导思想不通 群众不通 技术指导不通 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
15
2. 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1)领导思想不通,防治抗性,要求消灭70%-80%的 害虫,剩下的由天敌控制,而领导则要求100%的消灭, 只管任期的产量,不管抗性的发展。
(2)群众不通,抗性治理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农 民个体效益相矛盾。
10
我国抗药性的例子:
我国山东省90年代初棉花约有3200万亩,约占全国的 1/4--1/3,由于棉铃虫抗性的剧增,最初使用2.5%敌杀死, 浓度为1万倍,防治蚜虫效果可达90%左右,而在92年 田间使用500-1000倍防效仅达30%-40%。有些农药如: 久效磷,氧乐果,灭多威等最初使用浓度为3000倍,到 92年时使用1000-1500倍,效果仍不理想。若再提高浓 度,如灭多威使用到1000倍,就会使棉花受药害。棉铃 虫对这些药剂的抗药性也提高了10-50倍。
(2)增加农药的使用剂量,使人类耕种增加了危险性,中 美洲因为棉田大量使用杀虫剂,使几千人中毒,几百人死 亡。
(3)使农业团体的社会经济解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使施 药量大大增加,造成增产不增收,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使作物种植失败,随后为农业服务的各种经济团体崩溃, 整个经济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17
4.害虫抗药性的发展状况
昆虫对农药抗药性的历史,通常从1908年美国发 现梨圆蚧对石流合剂,产生抗药性之后算起的,1917 年又发现苹果蠹蛾对砷酸铅的抗药性,直到1938年前, 仅有7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 视。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有机杀虫剂的合成应用之后, 瑞士人发现DDT防治家蝇失效,家蝇对DDT的抗性达到 了100-200倍,这时才引起国际上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