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音乐的种类及其艺术价值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因此,民间音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可分为两大类:民间声乐和民间器乐。
一.民间声乐民间声乐也叫“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这种“民歌”与诗歌中的“民歌“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
民间音乐的“民歌”,是既有词又有曲的,所以它属于音乐范畴;诗歌中的“民歌”只有词而无谱,故它属于文学范畴。
我国的民间声乐有很多种,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代表其所在地区的一种民风,因此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下面我列举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做详细的介绍,让大家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
1.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都说民歌是民族的魂魄。
那么陕北民歌成长在崖伴上、川道里、窑洞中,代代传唱,生生不息,生命无限,常听常新,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传世经典,留我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也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
陕北的民歌特点是高亢、婉转、明朗、悠长、质朴、雄浑、厚重的曲调,而陕北民歌又以信天游为主的歌词,可以说上述也是信天游的特点。
“信天游”的内容表现了比较丰富完整的故事,最常见的大多都是情歌,歌词中实在但又不失浪漫的话语表达着这片高原上纯美的爱情。
比如:龚琳娜在血色浪漫中演唱的一个插曲《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歌词如下: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箩箩淘沙半箩箩金,妹绣荷包一针针,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呀水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的手.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呀水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的手.哥呀。
歌曲中表达的是爱情,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实在是将陕西人淳朴善良的性格体现的完美。
同时还体现出,陕北民歌曲调,一般是两句一段,长的每首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这其实并不是信天游独有的特点,但是陕西人将信天游反复的吟唱体现出的意境却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以几首歌曲为例,详细介绍信天游。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 , 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 ,米脂一带. 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有家不能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
歌曲一开始,连续向上四度的音调,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常常化为泡影,他只好把仇恨埋藏在心底,继续流落在外,过着艰难的生活。
下句“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哟)这样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调,正是这种愤恨不满和感慨情绪的交织。
这是信天游中基调有些悲凉的那种,但是在这首歌曲中却依旧是带着那么朴实的态度,没有对生活放弃,依旧是行走在悲苦的逃命途中,没有对生活放弃,依旧内心中对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还是得继续,这种生命的韧性是黄土高原特别的礼物,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么一株绽放绿意的“信天游”,给陕北的人们以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寄托。
2.梅州客家山歌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
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
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
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
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3.河曲民歌河曲民歌都具有鲜明的主题。
河曲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黄河弯曲处,这里的农民历来生活极为贫苦,为生活所迫,农民们不得不于每年春天,纷纷背井离乡,哭别亲人到口外(内蒙河套一带)去谋生,在那里或揽长工、打短工,或挖煤、扳船,以求挣得几个工钱养活全家:“万般出于无其奈,扔下亲人走口外。
”他们春去秋归,年年如此,有的则数年不归,家中留下妻儿老小无依无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
”在旧社会,这里的贫苦农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由于“西口”路上,沿途盗匪出没,常有生命危险。
自己的丈夫到了口外,能不能找到“营生”?在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和虐待下,能不能活着回来?这些都不得不使留在家中的妻子提心吊胆。
民歌《走西口》:“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就走西口,两只眼睛泪双流,走路你走大路,千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行走的人儿多,拉拉话儿解忧愁,坐船你做船后,万不可坐船头,船头上风大波浪高,怕你掉在水里头”。
“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就走西口”表明是一对新婚夫妇,为了生计所迫,不得不被迫分离,哥哥走口外,妹妹“两只眼睛泪双流”,对哥哥放心不下,千叮咛万嘱咐,哥哥要“走大路,坐船头”“大路行走人儿多,拉拉话儿解忧愁,船头风大波浪高,怕哥哥掉水里”句句真是贴切,发自肺腑之言,情深意切。
在河曲,这类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很多,而且都极为深刻。
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流行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
情歌和有关婚姻题材的歌,在河曲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以及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反抗。
在封建社会之中,由于妇女受着“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遭受的痛苦尤为深重,因而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也更为强烈。
所以这类民歌大部分是从妇女角度唱出的,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凡有关爱情生活以及有关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
表现情人相会的,如:东荫凉倒在西荫凉,和哥哥坐下不觉天长。
野雀雀落在麻沿畔,依心小话话说不完。
你要和小妹妹长长间坐,觉不着天长觉不着饿。
(河曲:《依心小话话说不完》)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高尚的情操和纯真的感情。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却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束缚着人们,青年男女要想通过自由恋爱达到婚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因而他们那种真挚而热烈的恋爱,常常是以悲剧的结局而告终,而妇女的命运尤为悲惨。
她们或者因买卖婚姻而被父母包办:“我妈妈我大大爱银钱,把我卖在阎王殿”,或者因受媒婆欺骗而堕入火坑:“小奴家今年一十七,你老汉今年六十一;我的娘上了媒人的当,金花花插在你家朽木上。
”当她们不得不服从那强迫的婚姻后,便只好忍着“长年止不住泪蛋蛋流”的痛苦而抱恨终身。
有的则“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里)头”,或者“手搓麻绳二尺五,中梁上上吊死得苦”,以死表示她们对强迫婚姻的反抗。
这些民歌,正是她们对吃人的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
二.民间器乐民间器乐按演奏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四种。
中国民间的每一种乐器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喜欢的民间乐器,和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
1.埙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击杀猎物)。
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
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
众所周知,古有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
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
古有:“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
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的功用。
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
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
埙的音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埙的音色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