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必修一劝学 2师说 6赤壁赋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18必修二六国论 22阿房宫赋 29念奴娇·赤壁怀古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必修三离骚(节选) 39指南录后序 43五人墓碑记 49烛之武退秦师 55谏太宗十思疏 60廉颇蔺相如列传 65鸿门宴 73秋水(节选) 80非攻(节选) 82察今(节选) 84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89寡人之于国也 93《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98蜀道难 103登高 105琵琶行 107锦瑟 110虞美人 112蝶恋花 114雨霖铃 116声声慢 118滕王阁序 120秋声赋 126必修五陈情表 131项脊轩志 136长亭送别 141报任安书 143渔父 150逍遥游 154兰亭集序 160劝学【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5) 介词,被。
不拘于.时5.乎(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赤壁赋【课文全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