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s/blog_4a6d40030100i4lp.html很难以清晰的笔墨囊括尽述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复杂的思维特征,因为其特征之一就是持续追求的宽容性、多元化意识,在此只能提炼出几条最基本的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城市因而易被凝固的空间和僵化的形式所束缚。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往往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把握与左右的。
现代主义基于因果关系的思维是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即假定事件的状态和最终的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通过规划来组织从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的转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追求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
这各矢量思维过程是封闭的、终极式的,也是一个“决定论”的过程,是一个规划师“孤芳自赏”的意识表现过程。
而后现代主义则摈弃了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它是一种启式(Heuristic)的探寻过程,它的每一步都是探寻性的,而不是终端式的。
同时,它也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Self-elimination),即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个体的规划设计之中。
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拟宣称的:人民的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个性的解放,故借以用现实的多元差异来表达自我主体的丧失。
反映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后现代主义多追求不同究竟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义把城市各部分、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中、复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等,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有机城市、生态城市、族群城市等)。
后现代主义将城市社会看作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认为其复杂的功能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分解、理解要素来认知,而整个有机体将会自我维护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
C.Alexandex说:“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叠集合起来统一体。
”而R.Venturi更是提出:“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确统一。
”后现代主义以有机思想来理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组织,强调城市中多元社区文化、精神单元并存,并尽可能“自给自足”,以反映城市的宽容性、功能的叠合性、结构的开敞与灵活性,达到“不和谐之和谐”的目标。
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后现代主义规则思想强调城市为了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返璞一种被现代主义所割裂的历史情感。
后现代城市规划常用的文脉主义手法有:—地区/环境文脉手法:把整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加以延续,它倾向于“传统式”(如“拼贴城市”)。
—时间/文脉手法:讲求从传统城市空间中提取符号和传统的历史信息,赞同现代与传统结构的兼容,它倾向于“现代式”(如慕尼黒市中心通过步行系统组织历史街区)。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文脉主义,并不是一种片面复古的历史情结,而是更加体现了现代、未来社会对传统、人性回归的渴求。
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以软环境为主导的,具有历史的特定性和人的主性,因而也是一种无限与不定的理想模式。
后现代主义赞赏用非理性的隐喻手法来进行城市空间组织,既增加了运动感和深度,又加强了城市的想像力。
C.Jackns曾生动地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城市空间形态比喻成中国园林空间的意境:“把清晰的最终结果悬在半空,以求一种曲径通幽、永远达不到的某种确定目标的路线。
”L.芒福德:当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我们曾经在前文提到过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三位大师,L.芒福德就是20世纪最具世界声望的城市规划思想家,他的理论思想对西方当代城市规划发展与评判价值体系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关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诩为“事通教授”;他著作等身,而所有的文字中都闪烁着人主义思想的光辉;他是一个社会正义者,从来没有因为压力而改变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因为如此,芒福德虽然离世不久,但是却成为世界规划思想史中最受人崇敬的巨星,并且当之无愧地屹立在20世纪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相比于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是一个更加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对美国的社会、体制进行一场革命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体系[308]:“倘若土地私有制妨碍了作为人类原则。
”他甚至把他的主张称为“共产主义”,提出要建立人道的“绿色共和国”,他对美国政府许多政策的批评虽然给他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然而这也更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并决心用自己的方法去促进社会的进步。
芒福德对城市、区域的许多问题都有其深刻而独到的研究,但是人主义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其所有学说的核心主线,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些他有关城市发展、规则的重要思想。
1)芒福德的城市观芒福德始终坚持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因而他倾力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焦,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
”[310]他于1938年出版的《城市文化》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两部著作,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深刻认识城市的发燕尾服过程。
芒福德把西方的城市发展历史、现在与未来概括为6个阶段:原始城市(Eopolis)、城邦(Polis)、中心城市(Metropolis)、巨型城市(Megalopolis)、专制城市、(Tyannopolis)、死城(Nekropolis),并分别阐述了城市在不同发燕尾服阶段的社会以、文化演变特征,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局部成长、部分死亡、自我更新”;“城市文化可以从遥远或长久的孕育中突然新生;它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文化的三班倒来延续它们的物质组织;它们可以通过移植其他地区健康赛区或健康文化的组织而显现出新的生命”[。
这些观点芒福德虽然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他认为即使到了1970年代,这种认识“依然处于现行思想的前列”。
2)芒福德的区域观所有的人本主义思想家者极其关注区域的问题,芒福德更是将区域理解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
他认为:所谓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则部分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
因而,芒福德所理解的区域事实上是人文区域(Human Region),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恰恰与大都市带的热情支持者相反,芒福德坚持认为都市带并非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度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Urbanoid Mishmash)” 。
3)芒福德的规划观芒福德对现代西方城市规划中的许多思想持批判态度(包括高速公路与小汽车支持下的城市形态和方式,以及Megalopolis等区域形态),指出全社会对金钱、物质、技术的崇拜已经发展到了否定人类政党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程度。
他经常用“无机”(机械)、“有机”(生物技术)等对立的词汇来形容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划思想:是盲目炫耀机械、技术的进步,还是用新的技术来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
他对现代城市规则中所充斥的种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予以了坚决的批判,把那些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称之为“非城市”(Non-City),这样的规划也因而被称为非规则(Non-Plan),芒福德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的最好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这一崇高的思想命题。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与实践1)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1993年J.康斯特勒出版了《无地的地理学》,严厉地提出二来美国松散而不受节制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沿着高速公路无序向外蔓延的恶果,并由此引发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345]。
他因而提倡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从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寻找合理的状况,即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思想。
新城市主义主要强调的是通过重新改造那些由于郊区化发展而被废弃的传统的旧市中心区,使之重新成为居民集中的地点建立新的密切邻里关系和城市生活内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有关对郊区城镇采用紧凑开发模式的探索。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城市主义是西方过去城市更新、城市复兴政策的一种持续推进。
二战以后,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经历了不受节制的郊区化蔓延过程,出现了“增长危机”、“非都市化”(高成本低效率、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内城衰败、城市结构瓦解、侵蚀社会生活)等矛盾。
1980年代末以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对郊区化增长模式的一股强大反思[346],“新城市主义”领导了这个潮流,并已经成为1990年代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
新城市主义以“终结郊区化蔓延”为己任,倡导“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努力统进的纲领之一[347]。
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有Peter Calthorpe、Elizabeth、Moule、Stefanos Polyzoides、Daniel Solomon、Andres Duany、Elizabeth Zyberk夫妇以及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宗师Leon Krier等。
1993年10月,在美国的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CNU也已经始作俑者一个精英论坛发展成为目前融会广泛社会阶层的主流力量、具体国际性影响的一个组织。
在一系列新城市主义的实验社区取得商业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与开发商也积极加入到支持新城市主义者的行列之中[348]。
1996年的第四届CNU大会签署了《新城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正式得以确立。
2)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在西方有关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述中,有两个术语是会被新城市主义者常常提及的:Highway 66Main Street。
Highway66是贯穿美国东西的主要干道,它代表了当年由东向推动形成的城市扩张、蔓延精神,是美国现代主义城市的代名词;而Main Street是大多数美国城市中心区主要干道的名称,以它来代表历史的、温情的、具有人情味的新城市主义规划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巴尔的摩、纽约时报广场、费城“社会山”以及英国道克兰地区等的更新改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城市主义与简单的“文物保护”项目不同,它具有发展、改造、提供新的内涵等更为明确、更为宽泛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