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炔基铝与肟的3+2环加成反应制备异恶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再再修改)

炔基铝与肟的3+2环加成反应制备异恶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再再修改)


李清寒老师在药物合成,金属有机及不对称合成 方面具很较好的研究基础,而且曾在台湾中兴大 学从事了两年的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后研究,该研 究方向是李老师的强项之一,并能熟练的使用多 种分析仪器(核磁共振仪,质谱仪,液相色谱, 汽相色谱,红外光谱仪等)及特殊的反应仪器 (微波合成仪,高压釜,无水操作系统等)。李 老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及科研经验,而且对学生严 格要求,对科研孜孜以求,相信在李老师指导下 项目终会圆满结题。
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合计 材料费 测试化验加工费 金额(元) 20000 13000 2000 试验用药品 化合物结构分析及活性 测试 论文出版,专利申请, 文献检索,复印及打印 费,邮寄费 主要用途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 识产权事务费
5000
谢谢大家!
前期准备
•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报纸期刊、分析 相关论文对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 含1-[二-(4-氟苯)甲基]哌嗪结构的异噁唑啉 类化合物设计和合成的技术路线,打通整 个实验的流程,为下一步体外抗肿瘤活性 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内容
设计和合成具有1-[二-(4-氟苯)甲基]哌嗪结构的异噁唑啉类化合物
因而研发高 效低毒的抗 肿瘤药是目 前药物化学 工作者的紧 迫问题。
项目意义
本项目研究的异噁唑啉类化 但是合成含 1-[二-(4-氟苯) 合物不仅是制备一些稠杂环 甲基]哌嗪结构的三取代异 及某些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前 噁唑啉类化合物还未见文献 提物,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类 报道。因此本项目拟采用1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二-(4-氟苯)甲基]哌嗪丙炔 如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基铝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新 因此对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及 型多取代异噁唑啉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研究已成为当今药 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和作用 物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虽 机制的研究,有望筛选到具 然已报道了多种二取代结构 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和应用前 类型的异噁唑啉化合物, 景的化合物。
创新之处
在化合物的设计和合 成中,首次将具有生 物活性的1-[二-(4-氟 苯)甲基]哌嗪结构的 基团引入到了异噁唑 啉环上。 采取理论计算和实验结 果相结合,以取得的实 验结果为基础进行理论 模拟,为进一步设计新 的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 含1-[二-(4-氟苯)甲基]哌 嗪结构的异噁唑啉类类 化合物提供数据和部分 指导。
小组成员
王燕 李蕊利
张延礼
化学 1401
陈书戈
张青林
研究背景
目前,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与药物 治疗被认为是人 类对抗恶性肿瘤 的3条有效途径, 其中化学药物治 疗在肿瘤的治疗 中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但化学药物治 疗在杀死恶性 肿瘤细胞的同 时,对正常机 体细胞也有巨 大杀伤力,限 制了其在临床 上的应用。
F
根据实验结 果对化合物 结构再进行 修饰。Fra bibliotek技术路线
F H C N 2 I nBuLi, Et2AlCl Et2O, 0oC NH BrCH2C CH F 2 II RCH=N-OH R'Br, rt H C N acetone,K2CO3, KI(5mol%),reflux N CH2C CH
F
H C N 2
N CH2C III
CAlEt2
F 2
H C N
H2 N C R' IV
O N R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a. 具有1-[二-(4-氟苯) 甲基]哌嗪结构的异噁 唑啉类化合物的设计 和合成。 b. 在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中,充分考虑化合物的手 性环境及氢键作用对抗 肿瘤生物活性的影响。 c. 通过体外生物活性测 试,研究其构效关系, 揭示其决定生物活性的 关键位点或官能团。
采用理 论方法 进行模 拟设计 参考异噁 唑啉类化 合物的合 成方法 将1-[二-(4氟苯)甲基]哌 嗪结 构引入 到异噁 唑啉 n环上
N N CH2 O N R R' F R' = CH3, C2H5, Ph, PhCH2, et al. R= -CH2CH3, i-proply, Ph, 4-CH3Ph, 4-BrPh, et al.
时间历程
异恶唑啉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并研究其结构 与抗肿瘤活性的相关性,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揭 示其抗肿瘤活性的机理。整理资料,发表篇论文,接 受结题验收 。
2017年1月
2017年4月
2016年4月 2016年12月
目标产物含1-[二-(4-氟苯)甲基]哌 嗪结构的异噁唑啉系列化合物的 设计及合成,并通过(13C) 1HNMR, HMRS等对噁唑啉化合 物进行表征。
主讲人:王燕
炔基铝与肟的3+2环加成反应制 备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负责人:化学1401李蕊利 指导老师:李清寒
目 录 • 1.指导老师
• 2.小组成员 • 3.研究背景 • 4.项目意义 • 5.前期准备 • 6.技术路线 • 7.创新之处 • 8.时间历程 • 9.经费预算
指导老师
李清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