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导读:本文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文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三沈指的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以及其从侄沈遘、沈辽。
宋代文化兴盛,各种文体蓬勃发展,尤其是宋代诗歌,追求“自成一家”,遂于唐诗之外,别辟一家,形成以筋骨思理取胜的“宋调”。
在宋调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主导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以及黄庭坚等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在宋诗的演进过程中也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
其中,三沈就是北宋诗坛比较有特色的代表诗人。
选择三沈这一家族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处于北宋文学承前启后的阶段,各有特色,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此阶段宋代士大夫阶层或重经世致用,或崇尚隐逸超脱等突出的特点。
其次,是因为他们出生于历史文化胜地钱塘,诗歌或多或少地受到钱塘地域文化的影响。
将其三人置于钱塘地域文化中,可以深入考察地域这一因素对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此外,三沈在北宋中期文坛上颇负盛名,诗歌风格各异,沈括清丽自然,沈遘清隽豪放,沈辽雄奇生峭。
目前涉及三沈诗歌的研究,除沈辽已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如林阳华《北宋诗人沈辽研究》以外,对沈括多集中于与王安石关系以及《梦溪笔谈》一书的研究,对其诗歌研究尚不充分,而沈遘的研究多集中于创作考证以及综合叙述等方面,对其诗歌风格没有明确的把握。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一) 作品存佚与生平资料1、《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括著有文集《长兴集》四十一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已有阙佚,现存十九卷(或为十六卷),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现存元刻本、明弘治刻本、崇祯刻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出版有胡道静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胡道静校点本。
《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八六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六八四至一六九七收其文十三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2、《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遘著有《西溪集》十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存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
《全宋诗》卷六二八至六三零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一六一九至一六二八收其文十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内翰沈公墓志铭》记载其事迹。
3、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沈辽著有《云巢编》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南宋时《沈氏三先生文集》收《云巢编》十卷,遂为定本。
现存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清光绪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
《全宋诗》卷七一六至七二零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二四至一七三二收其文九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其事迹。
(二) 研究现状1、关于沈括的研究较多,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1)关于其生平的研究,主要有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李裕民《沈括的亲属、交游及佚著》(《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1999年版)、《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10期),《沈括研究》(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姻亲》(《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徐规《沈括前半生考略》(《中国科技史杂志》1989年第3期),多集中于其生平或者与王安石关系而言。
(2)关于《梦溪笔谈》的研究,现存的主要有各种校点本,如影印元大德本《梦溪笔谈》(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李群《梦溪笔谈选注》(科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李文泽《梦溪笔谈选译》(巴蜀出版社1991年出版),侯真平校点的《梦溪笔谈》(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影响的当属胡道静先生的《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
(3)关于其诗歌的研究,主要有胡道静《沈括诗词辑存》(上海书店1985年版)、吴宗海《沈括诗补》(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沈括诗句订误》(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刘永良《且为沈括论杜诗一辩》(《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主要是诗歌辑佚与辨析工作,罗昌繁《论沈括的诗歌观与诗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刘晓凤《沈括中的杜甫及其诗歌》(《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第4期),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虽论及沈括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或集中于其诗学思想,或集中于其对杜甫的继承与发展,或仅就地域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而言,多集中于一个方面;虽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邵玉洁《沈括文学研究》(辽宁大学2013年)进行了综合论述,但前者将沈括作为三沈之一,结合人生经历探讨其诗歌,过于综合,没有明确点出沈括诗歌的艺术特点,后者虽然全面论述了沈括诗歌,但概括的过于简单,沈括诗歌的整体风格没有涉及。
2、关于沈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中将沈遘作为一部分论述,周小山《补沈遘诗六十四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辑佚,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论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尚无专门著作论其诗风。
3、关于沈辽的研究,比沈遘略丰富,主要集中于沈辽生平、或者某一阶段心态的研究。
沈辽生平的研究,主要有林阳华《沈辽年谱简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沈辽文化心态的研究,有林阳华《沈辽贬谪的双重心态与永州地域文化》(《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沈辽的隐逸心态与池州地域文化之关系》(《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沈辽诗歌的研究,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将沈辽作为部分论述,或仅结合经历谈诗歌,比较空泛,或仅谈其地域影响因素。
此外,虽然有关于沈辽的专著,如林阳华、常先甫、李懿的《北宋诗人沈辽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对沈辽的生平、诗歌及散文创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对沈辽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略微简单,不够全面,没有概括出其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变现出的一些突出特点。
三、论文研究计划1、创新角度本文拟以沈括与沈遘、沈辽文本为基础,在阅读其所有存世诗文创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三沈生平经历、性格特征、文化心态、为学为文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尽可能清晰勾勒三沈诗歌创作的真实面貌,对其情感内容和艺术上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剖析其诗歌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和内涵。
通过对三沈诗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三沈及其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进而对宋诗的风貌有更丰富、完整的认知。
2、写作提纲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绪论:研究综述第一章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为北宋中期的诗人,三沈的诗歌创作有其深刻的背景。
无论是其故乡钱塘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还是宋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都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从钱塘这一地域的特殊性出发,并结合三沈的家族背景以及个人努力等众多因素,从而系统地阐释三沈诗歌创作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地域因素关于文学创作的地域色彩,古人早有所涉及。
刘勰《文心雕龙》中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稽古之作,而南方的《楚辞》“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是瑰丽奇谲之作,初步谈到地域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唐代魏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于《隋书•文学传序》中写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明确指出了地域对作家文风的影响。
而钱塘作为典型的南方盛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柳永《望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对钱塘生动地描述。
钱塘的优美风情、发达经济对三沈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钱塘自古繁华—钱塘优美风物与发达经济 1.1诗情画意—钱塘风物天下无钱塘美景颇多,尤其是钱塘江大潮与西湖,为历代文人所流连忘返。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观潮: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翫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境也。
”钱塘江为天下第一奇观,壮观雄伟,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定,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西湖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驻足观赏,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一代文豪苏轼都留下了优美的篇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丰足富裕—户盈罗绮竞豪奢欧阳修《有美堂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钱塘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商业高度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令杭州在隋代成为“川泽沃衍,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贸并凑”的富庶之地。
吴越时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更是进一步促进并繁荣了杭州的经济。
钱塘发展至北宋,便“富甲天下”。
总结:故土钱塘之美好,在三沈的诗歌创作里时有提及。
如沈括《雨中过临平湖》“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
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场景;沈遘《将至钱塘先寄施侍郎》“江南地暖霜无力,橘绿蒪丹蟹自肥”记录了钱塘宜人的气候与富饶的物产,《五言沈沔天隐楼》“吴兴富山水,吴兴盛人物。
风流自南朝,德誉世不没”则又表现了对故乡钱塘的赞扬。
2、江南佛国—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钱塘古刹众多。
吴越国统治时期,历代帝王为保境安民,在杭州境内大肆兴建寺庙,使杭州城内宝塔林立,佛教文化兴盛。
苏轼《海月辩公真赞》“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下”记录了钱塘佛学的兴盛。
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三沈的相关诗歌创作,突出表现在沈遘与沈辽两兄弟身上。
沈遘“学佛只为摆脱烦恼” 《南漪堂》、《法喜堂诗叙》、《吊普济大师》等; 沈辽“学佛以致羽化飞仙” 《题上天竺》、《天竺白云堂》、《禅老阁》、《寄题僧荣妙胜斋》、《留题广教安素堂》、《过扬子望金山怀南屏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