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矿物-矿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第二章 矿物-矿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电气石发晶
金红石发晶
雨 花 石
玛 瑙
三、矿物的化学式 矿物的化学成分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从广义角度来说,每种矿物都有 其基本固定的化学成分,因此,根据矿物化学全分析结果,每一种矿物都可 以用表示矿物具体化学成分的化学式来表达,其表示方法有两种: 1.实验式:只表示矿物组成元素的种类及其分子(原子)的数量比。如闪锌 矿—ZnS,磁铁矿—Fe3O4 ,正长石KAlSi3O8等 2.构造式:不仅表示矿物组成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比,还反映各元素的原子在 分子构造中的相互关系。书写方法是用方括号把络阴离子根括出,以此与其 化合的阳离子相区别。 如孔雀石—Cu2[CO3](OH)2 正长石—K[AlSi3O8] 矿物化学式表示方法的具体规则如下: A.阳离子写在前,阴离子写在后。 B.类质同像混合物,其等价交换的原子或离子用( )括出,按含量多少依 次排列,并以“,”分开。如黑钨矿—(Mn,Fe)[WO4] C.多种阳离子,同种元素按电价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磁铁矿Fe2+Fe3+O42不同元素按碱性由强至弱依次排列,如白云石—(Ca,Mg)[CO3] D.附加阴离子写在主要阴离子后,用()括出,如: 孔雀石—Cu2[CO3](OH)2 E.结晶水一般放在化学式最后,写出所含水分子数量,并用圆点分开,如 石膏—CaSO4· 2O;如果是胶体水,水分子数量用n表示,如蛋白石— 2H SiO2· 2O nH
3.类质同像和同质异像
1)类质同像:一种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些离子、原子或分子的 位置,一部分被性质相近的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所占据,但 不破坏原来的结晶构造,仅晶胞参数和物理性质发生一些变化 的相互替换现象。成类质同像的晶体称为“类质同像混晶”。 类质同像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A.完全类质同像:两种组分能以任意比例互相混溶,从而形成 连续的类质同像系列。如菱镁矿Mg[CO3]和菱铁矿Fe[CO3]之间, 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之间形成的斜长 石系列等。
第三节 矿物的化学性质
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是其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在一定地质 条件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对于 鉴定矿物、利用矿物和分析矿物的形成条件极其重要。 一、矿物的化学成分 矿物形成于地壳中,组成元素来自于地壳及其深处,是地壳中 元素永不停止的迁移运动中的相对静止状态的聚集形式,包括 单质和化合物。矿物的化学成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它可以在 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 种: 二、矿物化学成分变化 1.固溶体: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不能化合的组分,相互混溶成 均匀的固态物质,如日常所见的合金。按其组成方式分为: 1)交替固溶体:类质同像; 2)侵入固溶体:一种组分侵入于另一种组分结晶构造的间隙 之中,其中一部分就是以机械混入物形式出现的杂质。
钠长石-奥长石-中长石-拉长石-培长石-钙长石
B.有限类质同像:两种组分不能以任意比例互相混溶。如闪锌 矿(ZnS)中,Fe2+可以类质同像形式替换一部分Zn2+形成闪 锌矿—铁闪锌矿,但总量不能超过26﹪。 当替换的量很少时,则称为“类质同像混入物”。如辉钼矿 (MoS)中的铼(Re),黄铁矿中的钴(Co),闪锌矿中的 镉(Cd)、铟(In)等。
2)同质异像: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 可以生成具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从而具有不同形态和物理性质 的矿物。如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组成,但两者的结晶构造和物 理性质截然不同。
4.矿物的杂质
矿物中除主要组成元素之外,还含有数量不定的伴生元素,使 矿物的成分有一定的变化,这些伴生元素就是矿物的杂质。他 们有两种存在形式: 1)以类质同像混入物的形式存在—交替固溶体,见前例。 2)以机械混入物的形式存在—侵入固溶体,如石英混入不同 的杂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 玫瑰(蔷薇)石英—含钛(Ti4+)和铬(Cr3+)离子; 烟水晶—含杂质C; 紫水晶—含锰(Mn2+)离子。 另外,石英晶体中含有气态(如CO2)、液态(如H2O)等包 裹体。而胶体矿物蛋白石( SiO2·nH2O)—玛瑙更是含有不同 的杂质而颜色多变,色彩各异。 矿物中的杂质可综合利用提取稀有元素,但对冶炼和利用产生 不利影响。
中、酸性岩浆岩造岩矿物
辉石
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造岩矿物
橄 榄 石
基性、 超基性 岩浆岩 的造岩 矿物。
典型的橄榄绿色
白云石
绿泥石
十字石
透辉石
红柱石
蛇纹石
绿柱石
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铁矿
黄铜矿
磁黄铁矿Biblioteka 黑钨矿萤石重晶石
电气石
石棉 石膏
滑石
二、矿物的鉴定方法 1. 仪器鉴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矿物的鉴定方法越来越多,可以借 助于各种仪器进行鉴定。
2.肉眼鉴定:简单常用的方法是肉眼鉴定,可以借助一些简单 工具,对矿物外表特征进行粗略鉴定。
3.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注意事项: 1)要抓住矿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具有重要鉴定意义的特征, 如磁铁矿的强磁性,赤铁矿的樱红色条痕,方解石的三组菱面 体解理等。 2)野外鉴定要充分考虑矿物的产出状态,注意它们的共生规 律,如方铅矿与闪锌矿共生,黑钨矿常与石英共生,孔雀石与 兰铜矿共生等。 3)要综合考虑矿物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如颜色深、比重大、 光泽较强的矿物一般是金属矿物,而造岩矿物常常与之相反。 肉眼鉴定矿物要反复练习,多加比较,熟能生巧。
二、矿物的共生 自然界中的某些矿物经常共同出现在同一种岩石或矿石中,有 两种矿物共存方式: 1.共生:由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所造成的矿物共存现象。矿物共 生常有一定的组合规律,有助于识别矿物,寻找和综合利用有 用矿物。如方铅矿与闪锌矿、石英和白钨矿、石英与黑钨矿等 组合。 2.伴生:不同时期、不同成因形成的矿物共存现象。 铜矿床氧化带中,常见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 孔雀石、兰铜矿在同一块矿石中共存,但黄铜矿、黄铁矿、磁 黄铁矿是同一时期内力地质作用的产物,为共生;而共生的褐 铁矿、孔雀石、兰铜矿则是后期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在 表生氧化作用形成的产物,它们彼此之间则为伴生。
2.胶体及其吸附作用
1)胶体: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细质点(粒径0.001-0.1um)分散在另一种 物质之中所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包括分散相(分散质、胶体颗粒)和分散介质(分散媒)。 自然界胶体主要形成于表生作用,难溶矿物破碎成微细颗粒( 0.0010.1um)时,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2)胶体矿物的形成 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与带不同电荷的胶体颗粒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时,胶 体颗粒便相互中和而失去电荷凝聚下沉与分散介质分离,逐渐凝固而形成胶 体矿物。如带负电荷的SiO2胶体颗粒与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颗粒相遇 时,凝聚成含SiO2的褐铁矿, SiO2含量不固定,因此,胶体矿物的化学组 成常常不固定,成分可以发生变化。 3)胶体吸附作用 除胶体矿物形成时本身的含量变化大,另外胶体颗粒还能吸附分散介质中 的离子,使其矿物成分不稳定而发生变化。如硬锰矿(mMnO2· MnO· 2O) nH 中常混入少量K2O、BaO、CaO、ZnO等组分,原因是带负电荷的MnO2胶 体颗粒能够从水溶液中吸附K+、Ba+、Ca+、Zn+等阳离子。
第五节 矿物的分类与鉴定
一、矿物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1.成因分类法:根据矿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进行的分类; 2.地球化学分类法:根据矿物组成的主要元素进行的分类; 3.形态分类法:根据矿物的晶形进行的分类; 4.晶体化学分类法:综合考虑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进行的 分类,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矿物分类法。自然界的矿物包括自然 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含氧盐等五大类。 其中含氧盐中硅酸盐矿物占地壳的大多数。 5.实用分类法:根据实际利用矿物的角度进行的分类,将矿物分 为造矿矿物和造岩矿物,前者构成矿石,如磁铁矿、黄铜矿、 黑钨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后者构成岩石,如石英、长石、 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等。
SiO2 ,地壳 含量12.6%, 仅次于长石, 为各类岩石 的主要造岩 矿物。
石 英
钾长石(正长石)
斜长石:钠长石 +钙长石; 两者地壳含量共 达50%,其中岩 浆岩占59%,变 质岩占30%,沉 积岩约占11%。
斜长石
云母
云母类地壳含量约3.8%,是酸性岩浆岩、 变质岩的重要造岩矿物。
角闪石
第四节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
矿物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在不同地质作用下可形成不同类型的 矿物。 一、矿物的形成 1.地壳中的元素是组成矿物的物质基础,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克 拉克值)与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矿物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1)元素含量(克拉克值)高,所形成的含该元素的矿物多,如 O、Si、Al多,硅的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矿物在地壳中占突出地位 2)元素空间分布不均匀,各种地质作用对元素迁移的结果,造 成克拉克值低的的元素可以富集形成一些独立的具有经济意义 的矿物,如方铅矿、闪锌矿、黑钨矿、金矿、晶质铀矿等。 2.矿物的形成方式 1)结晶作用 A.熔体结晶 B.溶液结晶 C.气体升华结晶 D.固体再结晶 2)胶体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