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2期2013年6月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5.No.2Jun.2013[收稿日期]2013-04-04[修回日期]2013-04-24[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工业区际分工与创新要素的融合机制研究”(12CJY048);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陆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格局、机理与效应研究”(41261023)[作者简介]严海宁(1975—),男,湖北武汉人,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航空经济。
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珠海航空城和高新区为例严海宁谢奉军(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摘要]从分析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出发,结合珠海航空城与高新区协同发展的现状,探讨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和机制协同等途径,促进珠海航空城与高新区协同发展,从而为我国航空产业与各地经济进行各种类型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航空产业;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珠海航空城与高新区[中图分类号]F4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12(2013)02-0028-06Study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Industry and Local Economy ———Taking Aviation City and High-tech Zone of Zhuhai as an ExampleYAN Hai-ning XIE Feng-jun(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63,China)Abstract:From analysis of aviation industry and local economy on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based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aviation city and high-tech zone of Zhuhai,we explored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city and high-tech zone through policy collaboration,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mechanism collaboration.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to carry out various types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or China's aviation industry and local economy.Key Words:aviation industry;local economy;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aviation city and high-tech zone of zhuhai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航空产业内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体系,但是与外部经济的联系亟需加强。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由行业内配套发展转向与地方经济的共生融合,构建新型的外部协同发展模式,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机理分析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和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第2期严海宁等: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分“一体化”运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1]。
就本文所讨论的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而言,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航空业与地方经济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在相互之间共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加强联系,通过紧密结合在一起,谋求共同发展。
(一)发展动力1.航空产业战略崛起的需要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之后,就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其中“两融”是指“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
为了“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我国航空产业需要重新调整布局。
中航工业的主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需要向东部进行适当转移一些产业和职能,特别是总部已经初步布局在沿海地区的情况下,由于航空产业是个国际化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一旦国际资本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人才和政策等优势结合,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将面对更加严峻的局面。
而“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是决定我国航空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因为航空产业不仅关系到国防建设,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
从军民融合的角度来说,只有充分调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性,才能实现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航空产业2020年挑战销售收入上万亿的发展目标,没有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根本无法实现。
航空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本的行业,中航工业多年来的利润率不高,自身积累相当有限,除了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植和上市融资外,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地方经济对航空产业的参与,这是航空产业迅速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2.地方经济产业升级的需要经过美国次贷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再工业化,高端制造业有重新回流的趋势。
我国产业面临更加紧迫的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否则随着全球产业再分工和国际产业链重组,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优势将会逐步丧失。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美国波音公司的发展报告指出,飞机的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机销售额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为0.714%。
一般的国际运营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ʒ80,技术转移比为1ʒ16,就业带动比为1ʒ12[2]。
在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电动汽车、风电等发展不畅的情况下,航空产业是难得的、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
特别是我国已经把发展“大飞机”项目上升为国家意志和行为,更让全国各地政府信心百倍,要通过发展航空产业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二)发展效应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不管是对航空产业还是地方经济来说,都意义重大,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协同区内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它具有以下几种效应。
1.协同规模效应大量的航空专业化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区,使得区域内企业之间可以实现高度分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互相之间的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生产。
比如大批量原材料的购买可以降低价格,企业可以获得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充足和优质供给,获得一种持久的外部规模经济性。
2.协同转移效应我国航空产业根据市场规律从中西部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顺应了航空产业全球化竞争的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优势。
这种空间的移动可优化原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通过企业整体的发展壮大,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协同品牌效应·92·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航空产业是“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是凸显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创新性的关键所在[3]。
它不仅产业链长且辐射面广,代表了一个国家产业的最高水平和综合实力。
地方经济通过引入知名航空企业,可以凸显地方经济的科技实力和品牌,为进一步招商引资树立榜样。
航空企业也同样需要借助地方的知名度,显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价值,增加企业对外部的吸引力。
军民融合不仅产生了有形的产品,还能带来无形的声誉[4]。
4.协同创新效应航空产业需要集成最新的科技成果,是高科技产业的典型代表。
由于航空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和风险高,需要借助地方经济的创新资源,通过和地方经济的协同,加强军民融合,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外溢和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并分担风险。
(三)发展类型1.市场主导市场主导类型主要表现为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在其中没有起主导作用。
企业之间的协同行为是市场内在的自发力量形成的,具有自然演化的特征。
比如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的选择,具有紧密的联系和高度的分工与协作性,政府在其中扮演的主要是服务而不是导演的角色。
这样的协同体系不是从外部“嵌入”的飞地,而是“根植”于地方经济之中的自然体系。
2.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类型主要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对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进行主动的规划和调控,通过各种行政行为为企业之间的协同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包括政府在协同形成过程中,提供和完善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体系;引导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利益格局,且在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为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明确的产业规划和高效的行政平台。
目前我国军民结合的协同发展还是以政府行为为主,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不强,还没有形成技术层面和工业基础层面的融合[5]。
这就使得我国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还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在其中的协调和引导作用。
二、珠海航空城和高新区协同发展状况分析2008年11月,中国航空产业集团公司决定将旗下通用飞机的总部设在珠海航空城,以产业园为依托的珠海航空城必须充分发挥沿海经济特区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特别是高新区的技术和区位优势,通过整合珠海市内外资源,积极探索我国航空产业市场化运作,实现通用航空产业向协同式发展的转型,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珠海航空城的航空产业是由政府大力推动形成的,不是由市场的牵引力形成的,很可能造成内在动力不足。
而且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是由外地企业提供的,这样的产业基础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同时鉴于通用航空产业的关联产业众多,航空产业园不可能全部兼顾,而高新区作为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的源泉,高新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
2011年珠海高新区(包括唐家湾主园区、南屏科技工业园、三灶科技工业园、白蕉科技工业园和新青科技工业园)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1610.13亿元,同比增长达14.1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25.40亿元,同比增长12.32%[6](3)。
高新区已经成为珠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战场,航空城的发展离不开高新区的配合。
多中心协同发展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7],这使得珠海发展航空产业最终还是要和本地的高新区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