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
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
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
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
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
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
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
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班主任兵法》这本书让我在实践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当然我也不会“本本”主义,迷上所谓的“兵法”因为那只是一般个人工作的总结,不是真理,更不能解决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问题,而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
一名话,实践——总结——再实践,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我会努力的!
二
昨晚读完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心里很沉重。
我对于主人公曾国藩的认识:除了对他对太平军采用的酷刑极为不认同,让人心惊胆颤非人性的折磨。
其他挺赞赏这个人,他是一个胸有大志建功立业,刻苦致学修身,二袖清风为官。
看他的成长之路真是不容易啊!从他办团练说起,负出的辛苦自不必说,单说遭遇到的种种阻力就非常人所能承受
的,看清朝时官场的腐败,想到当下的官员,这个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那么多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饱私馕,而且还心术不正,还要做别人的拦路虎.....
本书叙事很客观,文中多处赞赏太平军的将领,象石达开。
也表述了,太平军起义也是原自清政府的无能,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
但是随着太平军的节节胜利,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杨秀清逼宫洪秀全不成,反而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杀死,而且连带家人及部下2万余人被斩,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幕内讧惨剧。
真是心疼啊这本书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钝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伟瀚也许除外。
他利用了自己的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
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宾格莱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伟瀚牵着鼻子走,我觉得这是一种讽刺。
伊丽莎白虽然冰雪聪明,但还是被伟瀚的外表蒙蔽,而对傲慢的达西产生了偏见,这说明每个人都有愚昧的一面。
身在其中而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而伟瀚长着一副英俊的面孔,表面上也装的非常绅士,但内心却充满着心机与邪恶,反映评价一个人的品质不是从表面上的而在于他的内心住着的是天使还是魔鬼。
读此书,也看出曾国藩的爱才,事实也证明了:读书能
增长人的智慧,有勇气的人,网络了有谋略的xx,在特殊历史时期就能成大业!
心情就是沉重!
三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
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学的专家级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还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国藩的光。
其实,说这气那气,实际都于一种气——元气。
此气在身,百气可生。
而这元气则是他人家远大志向、博大胸怀、过人胆识、深厚学养之积聚。
吾辈若想笔下生花,笔力遒劲,那么还是向他人家学习吧,养养自己的元气吧。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
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
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道光二十一年,唐鉴由江宁藩司任上进京任太常寺卿,
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
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
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
道光帝对唐鉴的称赞,引起曾国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视,必须要投皇上所好;看来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是对义理之学的研究。
几天后,曾国藩就拜师于唐鉴,唐鉴也对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很看重,见他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乐意地收下了这个新门生。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中国教师报》以及她的“教师论坛”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家园。
“新观察”、“健康人生”、“班级在线”、“深度访谈”、“现代课堂”等栏目都使我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得以焕发,灵感不断涌现,给我鼓舞和启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国藩拜师后第一起事就是请教唐鉴如何读书:
曾国藩问“古今学问,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何处起步。
”
唐鉴回答“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
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
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
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
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
比如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
”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
唐鉴逐一指点后,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
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这方面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又说自己记日记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夜晚与老妻亲热,亦记于日记中。
曾国藩听后心中暗自发笑,也佩服老头子诚实不欺的品德。
唐鉴的话和做法不仅对曾国藩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记得上学时老师说过我们上了十几年学,到最后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就如唐鉴所说的读书要专一,“一经能通,则诸经可旁及”。
另外,记日记确实是件好习惯,坚持把我们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我们的学习成果会不知不觉的在日记中流露出来的。
一千年前,一位儒家学派的一代大师孔子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而在一百多年前,又是同样一位身怀着儒家学理念的智者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上,将儒家的思想贯彻得淋漓尽致。
他用他的赤胆忠心,为当时在炮火连天的中国点燃了星星之火,将中国引领向世界,向世界看齐;他的人才观念更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学习方法更为后代的我们树立
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翻开《曾国藩家训》,领略曾国藩一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