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1-07-14T10:30:38.2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张嫣
[导读] 地芬诺酯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抑制肠蠕动,增加水分和电解质在肠中的吸收,减轻腹泻。
张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201-02
【关键词】婴儿腹泻用药althcare safety
婴儿腹泻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
婴儿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腹泻除了已有固定名称如“细菌性痢疾”、“鼠伤寒”、“霍乱”等外,其他感染如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真菌等所引起的感染及不明原因引起的感染,都诊断为小儿肠炎。
病原明确者则加以说明,如大肠埃希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肠道内的感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肠道外的感染亦可引起腹泻,如中耳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年龄越小越易发生。
另外,喂养不当、食物过敏、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亦可引起婴儿腹泻。
根据腹泻病情的程度又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
轻型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每次量不多。
大便稀,带黏液,黄色或黄绿色,常见皂块。
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的细胞。
脱水症状不明显,全身症状轻微,预后好。
重型腹泻多由轻型腹泻加重而来,每日大便十余次,大便更稀,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次数量增多,多时可达50ml。
大便镜检可见脂肪滴,游动的细菌,白细胞增多,可出现红细胞。
脱水明显,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呕吐、迅速消瘦,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循环功能障碍。
诊断可根据粪便检查、培养和病毒检测等确定。
本病的治疗除了饮食疗法、液体疗法外,主要应控制肠道内外的感染及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婴儿腹泻的药物主要为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另外还需使用止泻、止吐等药物。
1 抗感染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干扰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
2 止泻及止吐药物
2.1 蒙脱石:本药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系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多层结构,口服后可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可吸附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毒素等,然后随肠蠕动一起排出体外。
另一方面蒙脱石还可促进肠细胞的吸收功能,减少其分泌,并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可用于急、慢性腹泻。
2.2 复方地芬诺酯:每片含地芬诺酯2.5mg,硫酸阿托品0. 025mg。
地芬诺酯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抑制肠蠕动,增加水分和电解质在肠中的吸收,减轻腹泻。
2.3 活性炭:服用后可吸附肠内化学物质及毒物,减轻肠内容物对肠壁刺激,减轻肠蠕动,从而止泻。
可用于食物、药物中毒,腹泻,腹胀。
3 选择
根据致病菌的不同选择抗菌药物
3.1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宜选用在肠道不易吸收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粘菌素。
①新霉素:每日50~60mg/kg,分3~4次口服;②庆大霉素:每日2万~3万U/kg,分3次口服;③卡那霉素:每日50mg/kg,分3~4次口服;④多粘菌素:每日10万~15万U/kg,分3~4次口服。
对侵袭型大肠埃希菌感染,如效果不理想可用氨苄西林治疗,每日50~100mg/kg,分次静注或静滴。
3.2 鼠伤寒: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者有头孢孟多每日80~100mg/kg,分2次静滴1~2周;头孢哌酮每日50~100mg/kg,分2次静滴1~2周;头孢噻肟每日50~75mg/kg,分2次,静滴3~7天。
3.3 轮状病毒感染:可用干扰素,每次10万U,每日2次肌注,疗程3~5天。
3.4 空肠弯曲菌感染:首选红霉素,每日25~50mg/kg,分3~4次口服,亦可用庆大霉素、新霉素。
3.5 真菌感染:停用原抗生素,应用制霉菌素每次12.5万~50万U,每日2~4次。
3.6 菌群失调所引起的感染:停用原抗生素,口服乳酶生,每次0.3g,一日3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1片,每日3次;维生素C每次0.1g,每日3次;叶酸每次5mg,每日3次,一般可纠正菌群失调。
如同时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新型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选用多粘菌素B、羧苄西林、庆大霉素等。
3.7 肠道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等。
4 止泻及止吐
4.1 止泻
(1)蒙脱石: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它虽属非抗生素类药物,但对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都具有抑制、固定、吸附作用,同时还可保护受损的肠黏膜,促进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可起到止泻的目的。
一岁以下小儿,每日1袋,分2次口服;1~2岁患儿,每次l袋,每日1~2次;2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2~3次。
本药服用方便,口感好,副作用少。
(2)复方地芬诺酯:2~5岁,每次1片,每日2次;6~8岁,每次1片,每日3次;9~12岁,每日1片,每日4次。
本药不宜用于1岁以下小儿,过量服用可产生呼吸抑制和昏迷,长期服用可产生依赖性。
本药在细菌性肠炎初期不宜使用。
(3)活性炭:每次0. 3~0. 6g,每日3次空腹服。
亦可选用鞣酸蛋白和碱式碳酸铋口服。
4.2 止吐
轻度呕吐不必用药或用少量镇静剂即可,严重呕吐者可选用:
(1)甲氧氯普胺:又称灭吐灵,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
每日0. 3~0.5mg/kg,分3次,肌注或口服。
过量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突然斜颈、不自主的运动、面肌抽动、言语不清等,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婴儿慎用,忌与氯丙嗪合用。
(2)氯丙嗪:具有安定、镇静、止吐等作用。
每次0.5~1mg/kg,口服、肌注或静注。
用药后平卧1~2小时以防体位性低血压。
4.3 补锌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建议,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应每日给予元素锌20mg(>6个月),疗程10~14天,6个月以下患儿每日10mg,可缩短病程。
4.4 注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根据脱水程度补液,轻度脱水按30~50ml/kg,中度脱水按60~100ml/kg,重度脱水按100~120ml/kg补给,根据情况口服或静脉补充。
有酸碱平衡失调时应加以纠正。
参考文献
[1]王建中;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及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2]谭亚非;试述抗菌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合理应用原则[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年02期.
[3]苟静玲,王瑾,董圣惠,曹倩;临床处方中常见的不合理配伍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