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由泰山风景图引出一组图片,用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出示词语: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险?(板书:险恶)(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2.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3.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环境衬托)(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①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③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

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①“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②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

”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③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④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生交流)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

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没有。

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四)走进青山,再识老人1.小组合作阅读课文3—6段,思考以下问题:①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②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以此分析这是位怎样的老人?在相应地方做好批注。

方法: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语句、重点词语来分析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1)师引读: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五)走出青山,定格记忆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

(交流)(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

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①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

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②马永顺,劳动模范。

自1960年,40多年种树不止。

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

)(4)回读课题(出示)青山不老(六)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

2、假如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设计颁奖词。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一堂课要想成功一定要了解学生,六年级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问题的深度思考方面还很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点拨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

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

知。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给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任命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评测练习假如你是一名记者,采访完要给老人拍张照片,你选择以什么为背景?老人的姿态、动作、神情是怎样的?你会给照片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课后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3—6段,思考以下问题: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以此分析这是位怎样的老人?在相应地方做好批注。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五、存在不足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2.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