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 生活 实践能力

知识 生活 实践能力

知识生活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教育界的改革突飞猛进,改革的焦点是:如何把“知识型”人才转变为“能力型”人才。

学生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我认为:实践能力是在以上诸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前调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照搬书本例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高素质的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书上的例题和日新月异的生活仍然存在着距离,致使学生一提到学习就认为研究书本知识,做书本上的练习,感觉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让学生不感兴趣。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教师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本班学生的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树木的成活率等等,并深入到社会上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的。

上课了,一张张小纸条记录着学生搜集的信息、调查的结果。

有的学生甚
至拿来一把粘着土的小麦种子,其中有发芽的,有不能发芽的。

面队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一张张小脸喜滋滋的。

此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如果你是一个农场的采购员,为农场买种子,你准备买什么样的种子?”(爱发芽的,价钱便宜的)“如果是同样价钱,但不知哪个爱发芽怎么办?”(实验)“怎么实验呢?”教师把主动探究的“球”跑给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切入本课知识重点。

在搜集信息中,学生了解的是社会,深入的是生活实践,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明显提高,求百分率这个知识重点,在学生头脑中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又如:教学“克和吨的认识”,课前让学生到农场、商店去充分了解各种重量单位,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上,面对新授知识,学生头脑中不再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自己初步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先期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会轻松自如,知识的重点、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才会善于“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抽象的知识,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两者格格不入,截然分开。

“学知识就是为了得高分”,这个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致使高分低能者屡见不鲜。

恰当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教学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上课了,我改变引入方式,没有照以往先出示投影做准备题,再讲授新课,而是轻松地问:“今年冬天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踢足球”、“滑冰”、“踢毽子”、“跑步”……学生畅所欲言,全然没有上数学课的单板和紧张。

“注重锻炼身体,你们真棒!”我及时鼓励,“据我了解,我们班很多同学一大早就起来跑步,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两位同学和他们各自跑步的路线图)“这两位同学是谁?观察他们各自沿什么线路跑的?”我用学生的照片制成课件,屏幕上他们俩沿着不同的线路跑步。

看到身边的同学上了大屏幕,生活中的小事拿到了课堂上,学生极其兴奋,思维异常活跃。

“黎明同学是沿正方形路线跑的。

”“王强同学是沿圆形路线跑的。

”“黎明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周长!”“王强跑的路程就是圆形的周长!”学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迫不及待。

“他们各自跑的路程是多少呢?”一个问号把学生引向怎样求圆的周长,促使学生去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又如:教学“条形统计图”,就学生调查的本校男女生情况让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直观地比较每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从而把学生的触觉引向新的发展区域。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融,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取深刻的理解,将来也更便于应用。

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的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

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学会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上升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推导圆周长公式时,教师拿出一个铁丝的圆,“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怎样测量?”“剪开拉开”“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学生想出的方法很高明,教师又拿出一个圆纸片,“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怎样测量?”“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用绳子围这个圆一周,再量这段绳子的长度。

”学生特别聪明,教师因势利导,“那好,请你们测量一下你搜集到的圆形和教室里圆形物体的周长。

”学生极其兴奋,准备大显身手,纷纷动手去测量。

此时,教师要放放手,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不要把学生硬搬回教师的思路里。

学生测着测着遇到了困难,此时教师拿出一块绸子剪成的圆,“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呢?”教师又顺手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呢?”环环紧扣,步步紧逼,学生感到测量周长的局限性,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解决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此时教师仍然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搜集的材料去研究圆
的周长怎样计算,学生的思维飞快运转,他们通过猜想、验证、观察、分析、动手操作、逻辑推理、归纳概括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抽象、枯燥的周长公式在学生的实际测量、观察分析、自主探究中学会了。

知识和实际动手的有机结合,使知识植根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中,敢于、善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方面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在孜孜不倦、主动探究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冲思维的等待状态向思维的主动探究状态飞跃,实践能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四、课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地运用。

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感受成功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学会上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

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

(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
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同时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与教育人的统一。

再如: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可以让学生测算一下家里长方体水池最多能装多少水?学了比例尺,可以让学生按一定比例设计一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或根据中国地图测算一下江苏与上海的实际距离,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计算出旅途的时间等等。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从猜测、模仿到灵活运用知识促使学生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课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