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查通过的2013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由原来的必修上册、下册及选修一册到现在的三、四、五、六年级分别有了指定的教材,内容上融入新元素,同时对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补充及调整。

《小学6年级信息技术》新教材是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精神编写使用的拓展模块新教材,本套新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小学6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拓展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物联网技术”,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分析、智能应用三项内容。

1.信息感知;2.信息传输;3.智能应用
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

本模块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

教材中的“导学牌”、“知识屋”、“实践园”、“讨论坊”、“探究屋”、“提示牌”、和“成果篮”等栏目,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

2013版教材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Scratch及物联网技术的知识,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六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综合地运用已学知识(红外线传感器、卫星定位导航……)明白日常生活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学生通过讨论坊、探究屋、实践园等版块的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等技能,此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掌握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此外,教材除了与实践指导同步发行外,摒弃单一纸质教材,实行了书盘合一,将多媒体光盘用作学生教材,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尝试,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同时还推出了教材支持网站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和信息技术教师交流平台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交流论坛,这也是对纸质和光盘教材的绝好补充。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对来说,六(1)班的学生课堂纪律好,听讲认真,没有极大的“两极分化”现象;六(2)班的学生,他们听讲认真,练习及时,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小朋友不敢大胆质疑,不敢大胆发言,遇到问题不敢自己解决,依赖性较。

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
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

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

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

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同学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操作欲望,他们对本课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关键。

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也没有多大兴趣,认知较为直观,而对操作易于接受,极易突显同学们的个性。

基于各家庭教育的程度不一经济条件程度不等,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故操作过程中注重体现"小老师"的角色,以"先进生"带动"后进生",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学的良性学习氛围。

三、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情况,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要点》,拟定本期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六年级信息技术的12-23课。

四、教学目标:
1.信息感知
(1) 了解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状况。

(2) 知道感知物体信息的常见技术。

(3) 了解对物体信息的标识技术。

(4) 了解常见的传感器,并能与其模拟的人类功能相比较。

2.信息传输
(1) 知道感知的信息类型(如红外线、声音、光等)。

(2) 知道物联网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3) 了解电子标签的功能和作用。

(4) 知道信息传输过程中常见的组网技术。

3.智能应用
(1)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 能够利用现有的物联网系统进行体验性实践。

(3) 能够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相应的探究实验。

(4) 通过学习与实践,能够体验和评价身边物联网的应用特点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

教学难点:明白日常生活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
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备课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厌烦那些枯燥、艰涩、难懂的概念,喜欢动手操作。

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与操作内容导入新课、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以备学生的接受与掌握。

2、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备课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虽然有时能把一些概念背得非常熟练,但对其内涵却不一定准确把握。

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小学生而言,我们不必苛求他们准确背下条条框框式的概念,只要能理解它并能进行成功操作即可。

再者,小学生的知识
面还很窄,教师也不宜过多地旁征博引。

为此,在设计讲解概念时,利用小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明确主题,点拨目标,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和主攻目标,在教学中开门见山、及时点题,以使学生开始就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

在及时点题的同时,巧妙的点明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展示作品,激发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其思维,在学习新课之前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们。

通过那些优秀作品吸引学生,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想象力,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动手欲望。

4、讲解加演示
突出重点,采用“设疑——讲解——演示”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清,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5、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和谐、合作学习的氛围。

对学生的实践不过多的干涉和限制,以使他们能大胆的创作,在实践中倡导生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取长补短。

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普遍性问题统一强调。

6、总结评价
在一节课即将及结束之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短的总结,对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的优点详细指出。

对于没有完成的学生或作品质量稍差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迎头赶上。

六、教学进度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