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心得
发表时间:2013-09-22T16:49:22.6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4期供稿作者:张宝奎
[导读]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
张宝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256800
摘要: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求证,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主动性评价方式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
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难以在初三英语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上与教师或同班同学保持步调一致,从而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求证,我们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何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运用合作式手段进行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变成知识的“加工场”等问题,我在初三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有点心得,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
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二、改变学习的形式,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学习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
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
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老师互动式学习,这是当今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三、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课本量大面广,灵活性强。
要求师生的配合性强,以单元为单位,听、说、读、写较以往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的教法是很难在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难度增大,生词量、阅读量增加近一倍。
针对这一新变化,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有新举措。
须将其内容活化,按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师生互动,共同投入。
四、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
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
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形成自主学习
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的作用与目的,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起初学生颇感新鲜和高兴,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机会来了,另一部分学生则由平时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变得东张西望,不知所措。
2.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处理部分学生的分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信心和成功感
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体差异,考试制订不同的层次要求。
例如:月考根据整体的测试情况,可以分别按A、B、C定出不同的分数等级,这样,有助于层次教学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两极分化,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3.实行考试分层,合作达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测试设置A、B两卷,要求、难度有所不同;或进行一试两卷:A卷为基础达标题,人人需做;B卷为综合测试,能力达标,鼓励学生多做。
中下生的分数只做参考,不记入总分;中等偏上学生要求一定要做,以便于挖潜能、培养尖子生、发展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交流,不是单纯地知识的传授。
“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用心对待,才会有更多的方法和灵感,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有效,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