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中讲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出的忠告,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这段话大体是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
梁代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说:“……君子自戒其事有三,故曰有三戒也。
云少之时云云者,一戒也。
少谓三十以前也,尔时,血气犹自薄少,不可过欲,过欲则为自损,故戒之也。
云及其壮云云者,二戒也。
壮谓三十以上也,礼三十壮而为室,故不复戒色也。
但年齿已壮,血气方刚,性力雄猛者,无所与让,好为斗争,故戒之也。
云及其老云云者,三戒也。
老谓年五十以上也,年五十始衰无复斗争之势,而戒之在得也。
得,贪得也。
老人好贪,故戒之也。
”皇侃先解释三戒与人体之关系,后以春夏秋冬比附人性,解释人之所以养生之原因。
宋代陈祥道《论语全解》中进一步说明“三戒”与养生的关系,但不免打上理学的时代色彩。
他说:“血为荣而行于脉中,气为卫而行于脉外。
行于脉中,阴也。
行于脉外,阳也。
寇莫大于阴阳,为阴阳所冦而无以胜之,则穷人欲而天理灭,岂善养生哉?此君子所以有三戒也。
戒的本义是警惕、防备外部敌人,后来字义引申,凡不利于国家、群体、家庭、个人的人和事,均需警惕和防备,都可用戒字。
孔子在
这一章里讲到的“戒”字,我以为是指君子要警惕自己,不做那些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的事。
血气,亦作气血,至今仍在使用。
古人认为血为阴,行乎脉之中,营养全身;气为阳,行乎脉之外辅助血液,二者周流全身上下,无有暂息。
心主血,而志为气之帅,所以养心、立志可使气血不乱。
现代词典都把血气解释为:“精力”,我觉得要说恰当一些的话,解释为“体质和精力”更为妥当。
少之时,身体机能开始发展、逐步趋向成熟,然而这期间气还不固定、不旺盛。
此时生理、心理恰恰又极易冲动,产生爱好美色的倾向。
值此之时,加强教育引导,使其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恋爱婚姻问题,切忌冲动放荡,以至于干出违礼败德、犯法乱纪的事情来。
此为孔子所说一戒——戒色。
壮年之时,人的血气旺盛,这一年龄段更是人一生中的黄金年龄段。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正是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时期。
此时的人已是社会的人,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压力,所以要警惕不能凭着血气方刚一味地横闯,而应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进退有据,学会必要的隐忍、退让。
“戒斗”是孔子所说二戒,指的是防止单纯地逞强、好胜、争斗,目标在养“和气”。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句,乃是孔子以为一个人到了年事高迈之时,体力、精神既已衰减,应当戒慎的则是意志颓堕,自我满足,苟安现状,不再要求进取。
作为“君子”的老年人,于此必须警惕:对自己要自强不息;对社会,要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凡
事要尽心为之。
“戒之在得”,也很符合孔子自己的为人,它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他曾自我评论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孔子之言惟有过来之人或老者方可与语,青壮者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少戒色”、“壮戒斗”之教诲很难为广大青壮年多接受并且践行。
就一般世俗人情而言,凡人年少之时,多耽于声色犬马,而不知节制,虚度不少时光;年壮则好斗,心生种种魔障,上至政客官贵之争权夺位,下至贪夫妬妇之斗财争色,创业守成之际,得失倚伏,胶胶扰扰,必也与人斗智斗勇,且年壮者又多重然诺尚侠义,有一语一面而生死相以者,以致无往而非斗,斗之日益惨烈且伊于无底;年老则贪得,虽桑榆晚景,明知“人生不满百”,已是来日无多,犹“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既栈恋于已有之名位利禄,患得患失,又竭其心力,耽于聚敛。
“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习之道。
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中年也要戒色、戒得,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而渡过相应的难关便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
通观孔子对三戒的论述,第一戒和第二戒都紧紧扣合年龄特征,针对性强,不空泛隔膜,不牵强附会。
第三戒中对老年人的“戒得”一说往往不好理解,我觉得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
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
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
不止钱这
一点要“戒之在得”,其他方面事情也如此。
有一本小说《官场现形记》,其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进入了弥留状态时,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
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他听了过瘾才闭眼。
以前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太挖苦人;等到年龄大了,就知道写得并不挖苦人,的确有许多这一类的人。
看了这样的故事,才越发觉得“戒得”的休养太重要了,岂只是为名为利而已。
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其实,世界上任何成体系的思想在主张某种目标前进的同时,都有戒规、戒律。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普天之下的绝对真理,凡事过犹不及。
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须作和不能做的事,而孔子的人生三戒很值得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