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 师PLANNERS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出现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社区居民交流减少、公众参与弱化以及空间特征丧失,使居民对于居住的社区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做出的反应。
新城市主义不仅关注城市局部,同时也涉及城市的整体发展,认为由多样性、步行者尺度、公共空间、有边界的社区结构等应该在大城市的所有地点得到实施。
整个地区也应该参照相似的城市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第一座新城市主义城镇的成功,使得许多发展商参观了滨海城后在别的地点纷纷效仿。
同时,设计者也运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使美国众多郊区城镇获得新生。
目前,在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
另外,有超过100个小规模新城市主义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用于重建适于步行的街道与街区,以恢复城镇的空间机理。
关于邻里与社区的布局方式,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称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即TOD模式;另一种称为“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即TND模式。
其中比较著名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有佛罗里达州的滨海城(Seaside)、加利福尼亚州萨科拉曼多市的西勒古纳(Laguna West)、马里兰州的肯特兰镇(Kentlands)、以及佛罗里达棕榈滩威林顿新城(Wellington)等。
在特大城市的层面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就大城市中心区如何发展及在哪里选择发展等问题不断增加影响,较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中心区规划、加利佛尼亚的洛杉矶中心区规划等。
2.1多元化的价值观新城市主义是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思潮、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传统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手法的提炼、修正与升华。
它所主张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较多来自于对历史上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吸收,并修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与特征,尤其注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关于场所、文脉、符号等设计元素的吸收。
它属于多元论,更多表达了对世界多元化价值观包容的态度。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摘 要]新城市主义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从社会学和行为学、心理学等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城市的物质形态。
就我国城市建设现状而言,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等原则均值得小城镇建设借鉴。
而空间资源的整合、社会网络的重构等原则也须在旧城改造中采纳。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文章编号]1006-0022(2003)11-0102-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election of New Urbanism/LUO Ren-chao[Abstract] New Urbanism is in pursue of plural values,proposing to look at the material state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sociology,behavior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As far as the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concerned,the principles of pedestrianization design that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the versatile desig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site,the systemized design that gives prominence to individual feature,etc.are worthy of use for reference in small town construc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of spatial resources and reforming of social network must be adopted in old town rebuilding.[Key words] New Urbanism;Small town construction;Old town rebuilding□ 罗仁朝(东南大学 建筑系,江苏 南京 210096)2003年第11期 第19卷2.2开放的视角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这一物质形态更多地从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更为宽泛的角度去审视。
它从传统的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方法上升到更加开放的非线性思维去解决人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将行为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从传统的因果思维转为更多强调随机性事件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从传统的效益论转变到更为注重协同全面的发展。
2.3现实的指导意义新城市主义大张旗鼓宣扬自己的观点,理论上给自己树立标签,进行大胆实践。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旧城更新改造、小城镇规划建设,对于大城市以及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战略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推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极具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如何坚持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政府与诸多城市规划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大型市政广场、缺乏人性尺度的城市道路与破旧的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小城镇建设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
如何突出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集约使用建设用地、保护农业用地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城镇建设领域的难题。
新城市主义的紧凑型、步行化、混合使用、追求地方特色与文脉的设计原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3.1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对于我国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1)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
由于小城镇的规模一般较小,社区具有集中布置的先天优势。
在相对集中的若干邻里几何中心布置社区公共设施—如小学、幼儿园、日常商店、邮局、中心公园等,形成社区中心。
社区内的街道联接成网,通过提供到达任一目标的多条可选择的人行与车行路线,以疏解社区内部交通。
大多数住宅在距离社区中心步行10min的范围内,平均距离大约为800m,从而便于大多数孩子能从家里步行上学,减少居民对机动车的依赖,也保证了住宅区的相对清静,增强社区的安全感。
(2)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
小城镇建设大多在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集镇进行。
对于原集镇的住区应充分加以利用。
由于原来的住宅区社会网络多较为发达,应视之为新社区的财富。
将在原有住宅区附近扩建与内部插建结合起来应该是形成新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捷径。
新社区应允许多层公寓、低层排屋与独立住宅并存,使社区的原有空间肌理与社会网络得到延续,让原有的文化积淀在同化迁入者的同时得到发展。
(3)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
小城镇的建设应尽量采用地方材料,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建筑与空间的色彩与质感体系。
建筑立面的装饰以及公共空间的雕塑、小品等应发掘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力求形成符号体系,以延续城镇的文脉,让多样性统一于符号之中,形成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提高小城镇的可识别性。
3.2对旧城更新改造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在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借鉴应突出以下几点:(1)空间资源的整合。
对于大多旧城区而言,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时必须仔细分析其潜在的空间资源,尤其应注意观察旧城区的公共场所的位置、功能、周边建筑围合的空间关系,建筑的空间肌理,以及小街巷与区外的景观呼应关系。
由于这种空间关系多经过长年的“自下而上”的自然形成,已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居民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贸然进行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往往将会造成对传统空间资源的破坏。
梳理空间关系,充分利用现状空间资源,在现状的基础上,以插建(Re-filled)或拼贴(Collage)的方法进行更新往往更容易使居民形成认同感。
(2)社会网络的重构。
城市旧城区大多有着良好、稳定的社会网络。
但由于经过长年发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结构体系。
这种社会网络在外界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时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困境。
根据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要持续保持其机体的活力,必须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负熵,才能使整个机体始终处于利于发展的非平衡状态。
新城市主义提倡社区的“多样性”正包括了积极吸引区外较高收入阶层的迁入,增加社区活力,带动社区发展。
这一发展策略对延续旧城区的社会网络、输入新的发展动力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避免造成城市文化底蕴的苍白感。
(3)街区特征的标识。
对于大多数旧城区而言,不同的街区均有着不同的色彩和符号结构特征。
相对于小城镇而言,旧城区往往有较多的色彩传统与装饰符号系统。
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针对该街区的传统用色与建筑立面装饰构件的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制作成建筑更新改造设计指导图则,以便于在允许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多样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色彩、符号等建筑语汇,使街区形成自身内在统一景观特征,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
(4)人性本源的回归。
步行、交流以及其它户外活动不仅是人的生理需求,更是人的心理需要。
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空间上的自由,甚至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工作和生活。
但生活的封闭感往往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孤独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
从城市文脉、场所精神的角度来看,旧城区居民尽管面临着设施缺乏、环境恶化、居室简陋等问题,但他们往往对于现状的住区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秘划 师PLANNERS密正在于此。
目前,“走出家门、社区互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旧城更新改造应对延续社区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空间上给予明确界定,力求形成系统的步行空间。
继新城市主义在美国获得极大的成功进而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一个流派之后,其设计思想也逐渐受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视,并继续产生影响。
但它仍然遭到了一些诘难与攻击。
如David Harvey就公开指责新城市主义的立场为“空间决定论”。
Harvey说道:“新城市主义聚集了许多说辞与政治力量,将对社区的怀旧的魅力作为治疗我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城市病的万能药。
……听命于虚构的过去承载今天的重担。
”美国南加州大学Peter Gordon和Harry W.Richardson也认为:“城市中心区投资的亏损、郊区的遍地开花式的无序建设、种族隔离的加剧、收入差距的增加、生存环境的退化、农田与荒地的减少、社会建筑遗产的腐蚀等等社会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统一体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