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西游记试谈《西游记》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甚至包括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学作品,真正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八个字的,恐怕非《西游记》莫属。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用一种虚拟手法描绘了一个坚持不懈终成正果的故事。
真与幻相统一的艺术。
《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小说在整体上是“幻”与“真”相结合的。
这种结合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就是能做到物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使得作品中的神魔形象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之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中典型人物的形象。
《西游记》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愈久愈香的艺术魅力,主要取决于其作者旷世的文学艺术才华,对社会透彻的洞察和成书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对代表性人物的塑造。
更因为它站在艺术的高度看生活,用艺术之手搔到了生活中永远的痒处,用艺术之笔概括了生活中永远的现实,永远激发响亮的笑声,永远给人睿智的启迪。
《西游记》的创作目的也正是寄托他的政治思想,鞭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且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
《西游记》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语言和外貌突出人物形象《西游记》一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活灵活现的外形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等人在取经途中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人物特征。
并彻底展示了孙悟空的性格特征,特别突出了他的智慧,这些和以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以前只是折腾造反,而今是在不断斗争,并且斗争的策略越来越多,斗争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了。
(一)、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揭示人物鲜明的性格,塑造独特的个性。
1如:孙悟空是只胆大的妖猴,故他的语言有妖的粗野,通过其语言将一个胆大妄为的反叛者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非常符合他的身份。
在“大闹天宫”中,与如来佛赌斗一节,“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教玉皇将天宫让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
短短的几句,写出了猴子的桀骜不驯,目无尊长。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师徒四人上得山来,一樵夫高叫到:“那西进的长老,暂停片刻,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蛇狠怪,专吃你东来西去1的人儿”。
?唐僧听言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坐不稳雕鞍,急回头,忙招徒弟:“我听那樵夫道,此山有毒蛇狠怪,谁敢云细问他一问,”行者道:“师父放心,等老孙去问他一个端的。
”当行者问清了怪物的来历后,把眼睛揉出些泪水来。
八戒看见忙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们两个分了吧~”当悟空设计叫呆子巡山后忍不住嘻嘻冷笑。
长老骂道:“你这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行者道:“不是笑他,八戒这一去,决不去巡山,也不敢去见妖怪,不知往哪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
个性化的语言中直接、形象,将唐僧的胆小、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八戒的取经不坚定、自私懒惰的性格跃然纸上。
再如:和铁扇公主斗时,钻到对方的肚子里;在狮驼洞变成小虫钻入狮魔王的肚子里,这个方法制服了两个妖怪。
平顶山莲花洞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变着手法把紫金葫芦、玉净瓶骗到手,成功制服妖魔,确保了师父和师弟们的平安。
可以说把悟空写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明善斗。
这些在作者的丰富语言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在文中的特殊魅力。
(二)、《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人物的思想性格与动物的特有形态、习性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
《西游记》中的人物大都是由动物变化而来的,例如,孙悟空是石猴出身,所以他的外形“龇牙咧嘴,火眼金睛,磕头毛脸,就是个活雷公相似”。
猴子好动、机灵,孙悟空也好动、机智、会七十二变。
他同二郎神斗法是,变成一个小庙,“他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
”猴的动物性和孙悟空的机智、灵巧的性格紧紧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到新颖有趣。
猪八戒是猪胎里生出,所以具有猪的特性。
他长得长鼻大耳,外形像猪,他有力气,不怕脏,好吃贪睡,行动笨拙,也带有猪的特性。
他的武器是九齿钉耙,非常笨重。
他也有三十六般变化,但不如孙悟空那样随心所欲,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他只能“变2山、变树、变石头、变癞象、变水牛”等,变不成轻盈小巧的事物。
他的好女色,是因为本性不改,他在当天篷元帅时就曾调戏过嫦娥。
这样,猪八戒的形象既有人的个性,也有公猪的特性。
此外,像杏树精长着胭脂般的脸,蝎子精的兵器是三股钢叉,等等,这些形象,虽是动物的神异变态,又有现实生活的依据,显得生动、有趣,富于奇思。
二、在幽默讽刺和善意的嘲笑中突出人物形象《西游记》中,作者把善意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结合起来,寄予了作者的爱憎。
孙悟空和猪八戒虽然是正面人物,但作者对他们身上的缺点毫不留情。
作者巧妙地运用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更加鲜活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作家赋予孙悟空以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孙悟空的语言、动作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这正是他藐视一切权威,不怕任何困难的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
如:他见玉帝时不拜不跪,只说“老官儿,累你,累你”,并自称“老孙”。
后又学朝官们的口气说话的样子,既表现了他对玉帝的轻蔑,又造成了幽默的效果。
孙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颂的正面人物,但对他“秉性高傲”的缺点,作者也不失时机底加以嘲讽。
例如“二借芭蕉扇”时,写他没有学到缩小扇子的口诀,致使一位身高不满三尺的汉子,竟趾高气扬地扛着一把丈二尺长的大扇。
这就善意地讥讽了孙猴子的自满。
(二)对猪八戒的缺点的善意的嘲笑作者在文中对猪八戒的缺点的善意的嘲笑,主要有孙悟空对猪八戒进行讽刺,或者让猪八戒自己做些蠢事,说些傻话。
如:写他编造谎言欺骗唐僧,被孙悟空当场揭穿等等。
如:平顶山上巡逻,他偷懒贪睡,又欲编谎骗人。
作者以妙趣横生的喜剧性笔法着意地加以描写。
孙悟空变成的啄木鸟在他长嘴上啄了一下,他大叫妖怪,抡起钉钯……等到发现是啄木鸟,又自作聪明地猜测是鸟儿把自己的嘴错认为枯树找虫吃。
后来又把三块青石当作唐僧悟空和沙僧三人,进行编谎预演。
作者对他的这些类似于顽童的恶习给予了善意的嘲笑。
第七十五回写狮驼岭洞窟中的三个魔王,有所谓进入其中就会化成脓的所谓阴阳二气瓶的宝物。
孙悟空被吞了进去,使八戒感到非常绝望,向沙悟净说3道:“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
”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开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
将白马买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
” 猪八戒动不动就吵着分行李,回高老庄做女婿。
作者嘲讽了猪八戒胸无大志、易于动摇、好占便宜的性格。
三、人物对比描写:形象鲜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猪八戒与孙悟空和唐僧的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物独特的个性。
猪八戒与孙悟空都是作者精心塑造出的非现实人物。
孙悟空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这种宗教献身主义精神是积极的,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人生理想是一致的,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因此他是一个英雄主义的角色。
(一)、利用猪八戒突出孙悟空迎难而上。
猪八戒的典型特征是怕吃苦、贪小便宜,对未来缺乏信心和恒心,动不动就想分行、散伙,或临阵脱逃,有时甚至挑起事端让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
还时常仗势欺人,遇事不善于动脑,是个突出“呆子”形象。
比如(八十五回)中,他在隐雾山折岳连环洞跟豹子精南山大王打,猪八戒打着打着就不行了,渐渐地败下阵来。
这时后面孙悟空说:“八戒,不要慌,老孙来了。
”猪八戒一听自己的大师兄来了,马上精神抖擞,九齿钉耙一阵猛打。
妖精就问:“先前不济,这会儿怎么又发狠来,”猪八戒就说:“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
”这样更加突显了孙悟空敢斗、勇斗的形象。
猪八戒经常是非不辨、黑白不分,还时常显示出呆头呆脑。
如文章三十四回这样写道:“母亲呀,连日儿等少礼,不曾孝顺,今日愚兄弟拿得东土唐僧,不敢擅吃,请母亲来献献生,好蒸于母亲吃了延寿。
”孙悟空道:“我的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说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
”那猪八戒听了慌了道:“遭温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不好听呀~”后来,孙悟空和魔头争斗失败被拴在柱子上,那呆子却吊在梁上,哈哈大笑道:“哥哥呀,耳朵吃不成了~”悟空道:“呆子,可吊得自在吗,我如今就出去,管情救你们。
”趁小妖不备就弄神通,猪八戒在梁上大喊:“不好了,不好了,拴的是假货,吊的是真身~”在身陷险境时孙悟空沉着冷静,思谋如何逃脱,而猪八戒却是敌友不友,在大敌当头仍然呆头呆脑。
猪八戒的愚蠢无能,十足的呆气反衬了孙悟空活泼、风趣、机智、大公无私。
又如第四回赛太岁派先锋来取宫娥,妖风4吹入王宫,八戒等要躲,行者拦住他们道:“兄弟们,不要怕得,我和你认他一认,看是个什么妖精。
”八戒道:“可是征淡刃认他怎的,”公官躲了,师傅藏了,回避了,我们不去了罢,炫的是哪家世,通过语言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孙悟空迎难而上,而猪八戒却是遇难而退的怯懦态度。
(二)、巧借唐僧反衬孙悟空是非分明。
作者笔下的唐僧是一个善恶不分,懦弱无能而又平庸的形象。
比如在路过狮驼山的时候,太白金星来送信,说魔头特别狠。
这时唐僧就很为难,说:“徒弟啊,西天路这么远,这如何是好啊。
”这是唐僧的心理话。
悟空说:“这有什么了不得呢,还有我呢。
”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体现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悟空是乐观的,对困难持无所谓的态度。
唐僧却是心里战战战兢兢的,觉得恐怖,有时唐僧难过得哭了。
悟空还劝他别哭别哭,由此看来唐僧却有点“脓包”相。
当孙悟空叫猪八戒去巡山时,唐僧又说悟空无怜悯他人之情。
孙行者自告奋勇去打听妖怪,把两天取经作为己任。
由此我们看到了唐僧胆怯懦弱,不辨好歹的性格。
也恰恰体现了孙悟空机智、聪明、坚强、勇敢的性格。
说唐僧是非不2辨,善恶不分,一点也不夸张,如:?“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孙悟空极力除妖,而唐僧却不分是非,在猪八戒的“撺唆”下,狠心给孙悟空下毒手——念动要命的“紧箍咒”。
并死心眼地将一路暂妖除魔的孙悟空逐出取经行列。
迫不得已孙悟空只好回花果山水帘洞。
取经路上,在困难面前,唐僧显现出一副懦弱无能,而又平庸,每当遇到困难时却只能让别人来搭救,自己只有落泪的份儿。
他自己长着一个比猴子还大的脑袋,却不思量如何解决问题。
整个西进路上他都表现出“耳软心活”,一味行“善”,却又好歹不分,经常把吃人的妖怪当作好人,又不肯听悟空的劝告,反而常常埋怨乃至用紧箍咒的残酷手段压制孙悟空打杀妖怪的行动,一定要等到再三碰钉子,吃苦头之后,才肯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