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的理念“理念”,即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804页)当代成人高等教育认定和追求的目标、原则、方法,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明晰的首要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反映。
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各领域的不断变革和知识传承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技、和知识创新的水平。
现代社会中,知识越来越成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存知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当今的社会成员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社会这种高速发展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我们无法为变化的现在和未知的将来储备好一切必备的知识。
同时,社会主义教育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历史使命。
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的重心已明显地从“储备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移(约翰·韦尔茨:《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德国《议会报》教育部职教所编译教育技术通讯/articledigest14/deguo-zhuanjia.htm)。
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中,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将不断探究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实行。
成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的教育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和重构的产物,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人类历史的变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演变,由单纯依靠人力的钻术取火、刀耕火种、手工业作坊的社会,到依靠劳动密集型生产大量商品和工具的社会,再变为依靠知识密集型生产,利用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的社会。
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科技发展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转变,过去生产依靠体力劳动,是一种量的经济;现在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信息革命,是讲求速度和质量的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席卷又促成了技术革命和高精尖信息革命的结合。
社会巨变、经济发展,需要熟悉新世纪语言、观念和机制的新型劳动力。
在由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迅速形成的视听、声像和三维一体的网络,替代了传统的会议、集结和通讯。
网络教育使传统教育中落后于时代的观念渐受挑战与淘汰,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才能受到青睐并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
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新世纪的变化与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随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学界普遍认为:应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
针对时代的变化来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成人教育,国际社会已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这个共识的基本前提是:如果人类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危机,每个人都必须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参与社会的全面事务;技术的进步、就业模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但要求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人们开阔视野、提高自我进修和创造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因此,成人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运动,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再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边缘,而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地被显现出来。
尽管如此,人们对“成人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仍一直存在着争论。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召开了有142个会员国代表参加的会员国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
在这个条例中,“成人教育”被定义为:表示有组织教育过程的整体,无论教育过程的内容水平和方法如何,无论它是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也不管它是否延伸或取代中小学、学院、大学以及学徒期的初级教育,通过成人教育,那些被自己生存的社会所承认的成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或职业水平,或使自己向新的方向发展,以及改变自己在全面发展个性和参与平等的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活动这两方面的态度或行为。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李国斌,成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020802/3063256.shtml/2004-11-04)在教育领域中,可以这么说,一种类型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现实的需要与感性的基础,实践活动的分化、深入,导致了种种理论的产生。
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对教育实践本身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化。
(翟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网络的诞生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利用,全方位影响着教育实践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到20世纪中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不仅招生专业众多、办学形式灵活多样,而且招生的人数和成人高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社会效应。
如1999年,全国经过整顿调整后的成人高校已达871所,招生人数达275.45万人,2000年达到300万人。
这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发展,促进国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学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社会中要求学习和提高的成人越来越多,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曾煜: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初探,《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82-84)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突出。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庆祝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创办50周年暨中国人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50周年大会”的贺辞中说,50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始创办成人高等教育。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至立认为:21世纪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世纪,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大有作为。
《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论坛宣言》指出,成人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
《宣言》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命和任务。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基本上沿用普通本、专科的模式,少有更新,尤其是专科起点升本科至今没有一套规范、科学、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
而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需求发展迅速,那种单纯立足于狭义的专业思想教育和终身从事某一专业的思想受到严峻的挑战,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综合、融合日趋深人,在社会实践中交叉学科领域遇到的课题也明显增加。
因此,社会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专业设置要在传统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择,体现继承和更新,把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使之不断合理化。
课程内容也要在更新原有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实际应用课程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掌握和运用外语与计算机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成人学生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
围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学校应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意引导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要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以有利于激发成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将来在岗位上参加科学研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伴随着新的成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建立终身教育框架下的成人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建立,渐渐形成一种趋势,成为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主流。
特别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6月23日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报告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这当中,成人高等教育也功不可没。
但是,在校生人数的翻番,主要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学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
而这种持续地扩招,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中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担心。
一方面是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构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
成人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这个难题,而且显得更为突出。
面对这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予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事实上,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党和政府关心、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只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意识,才能办好适应21世纪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
针对云南实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实力,实现云南省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完成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的重要任务,就要求云南高等教育规模必须进一步扩大。
一大批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对加快发展云南高等教育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认为云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内需不足,增长乏力,而当高等教育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将导致各有关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最终需求增加若干个价值单位,有利于抑制云南省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从而对国民经济总产出产生较大的拉动力量。
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最短缺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云南省人力资源质量居全国第27位,为上海的1/3。
智力支持体系居全国28位,知识发展水平居全国第27位。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国际经济管理人才紧缺。
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淘汰低素质的劳动者,造成结构性失业,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包括成人在内的高等教育规模,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延长就学年限,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实用人才,符合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从根本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和扩大新的就业机会。
另外,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教育系统自身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