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4-12-24作者简介:黄晓军(1968—)女,江苏无锡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能及专业发展途径浅探黄晓军1,徐智仕2(1.南昌市洪都中学,江西南昌330001;2.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大专部建工系,江西南昌330038)摘要: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在教师个体发展的水平上,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处于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位置。
相应地,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
本文在提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命题后,从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对提升其素质即谋求个体专业发展的以校为本途径作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能;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5)02-065-04 教师职业正在成为一种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遗憾的是,当前学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论题却鲜有关注,在素质教育方兴未艾、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之下探讨这一问题,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微观视角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角度,勾勒信息技术教师的理想形象,初步构建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结构框架,并对以校为本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吸引学界的注意。
一、一个新命题的提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隶属于教师专业化的范畴,遵循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体系,比教师专业化具有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内涵。
提出这一命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Teachingshould be regarded as a profession)。
”明确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质,对于教师地位,给予了专业的确认与鼓励。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强调“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
”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也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召开了以“21世纪教师:专业化建设”为主题的第15次学术讨论会,就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教师这个行业正在从半专业(Semi-profession)、准专业(Quasi-profession)向完全专业(full-profession)转变。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2、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地位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而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表现形式,作为一门非学科性的工具性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Journal ofNanchangJunior College No.2(Sum57) Apr.2005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3、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同其他国家一样,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成为重要问题。
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据统计,我国现约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11万,其中有60%-70%是数学老师、物理老师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改行或“兼职”;我国每年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电子、计算机等)的毕业生中出国的约占一半,其余的大都流向了高薪企业,从事教育与研究的人数相当少,而留在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的更是微乎其微了。
国内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角色定位模糊,专业特性未被认可;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科班”出身者稀缺;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专业发展速度缓慢;教师教育体系不完善,后备力量不足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以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都急切呼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其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终极目的就是专业知能结构的完善。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能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是专业条件中的首要条件。
教育品质的提升有赖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教师素质的问题向来是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那么,教师的专业知能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学界对此众说纷坛,至今仍未形成定论。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与具体做法,教师专业知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三大类。
首先,教师的职业和劳动特点,决定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根基,所以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具体学科的知识理论,而且还必须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及学科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人文类、科技类、工具类、艺体类、劳技类五个方面。
其次,教师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学科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等都要完整、系统、扎实地掌握。
最后,坚实的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数字化校园的设计者与创造者,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教育先行者,信息时代的新一代教师,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公民的塑造者和引路人”,这是由信息技术教师的特殊地位和多重角色决定的。
就专业知识而言,主要内容为:1、普通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与常规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并非单纯的自然科学或技术学科,它横跨教育、技术、艺术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或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的专任教师,不但要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演绎好课程整合专家、决策咨询顾问、培训师等多种角色,因而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如社会学、哲学、法律、逻辑学、经济学、美学、计划、写作、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2、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系统的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要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有准确的理解,熟练的掌握;要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有全面的了解,明白信息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提供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思维工具和方法,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系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1)理论基础知识,如传播学、教育技术概论、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教育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媒介教育、信息网络管理学等;(2)基础技术知识,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等;(3)专业技术知识:如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网络课件设计、网站创建与管理、数据库、程序设计等;(4)其他相关知识:如计算机专业外语、知识管理、文献检索、信息经济学、信息市场学、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
3、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较之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更具教育家的特质,因此他们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具备更加深厚的教育学背景,更加广泛、深入、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科学研究、教学论等领域的知识要熟稔于心,达到专业级或准专业级水平。
4、实践性知识66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以便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
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形式存在。
信息技术课诞生时间短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学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随时出现,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累积这些实践性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信息技术课独特的教育艺术、教学风格,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宝库。
就专业能力而言,主要内容为: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研究能力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它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系统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将这一能力细化开来,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课堂活动的调控能力等。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力争成为教育家和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承担基于信息技术的教改实验能力,对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推进和实施课程整合的能力课程整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润滑剂”和“黏合剂”,直接影响着整合的进程和质量。
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课程整合的核心理念、基础理论、基本模式和方法作深入探索,强化自己的这一能力。
3、驾驭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自己必须首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即驾驭信息的能力。
包括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收集的能力,发掘、甄别、分析、组织、加工、管理、提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等。
4、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当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教授信息技术课,还兼任多项工作,比如电教设备管理和维护、校园网建设等等,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具有校园网组建、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管理与利用能力,电教软硬件的购买、编制及维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