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内容提要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内容、类型以及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

学习目标1.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内容、类型;2.了解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历史演变过程;3.了解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内容(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所实行的各种政策的总称。

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对外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考察,即国际贸易政策。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1.内容一般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或地区政策等。

(1)对外贸易总政策是一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政策是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制定的政策。

(3)国别或地区政策是各国或地区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或地区政策。

2.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一般而言,它主要包括一国的关税制度和政策、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做法、鼓励出口的体制和手段、管制出口的政策和手段以及一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政策等。

这些范围内的有关体制、政策和基本做法都反映着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构成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

对此,以下各章将分别予以详述。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是国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四)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各国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保护本国的市场;(2)扩大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4)积累资本或资金;(5)维护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1.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三、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二)经济发展战略(三)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四)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五)各国政府领导人、政策决策者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六)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制度中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七)本国与别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八)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四、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一)贸易纷争与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贸易政策必然产生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政策的不协调,从而影响贸易的正常发挥,各国的贸易利益也将因此而减少甚至消失。

因此,国际贸易要真正体现互惠互利、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必然达成贸易政策国与国之间的协调。

(二)贸易政策国际协调的形式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政策协调。

它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双边(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区域性贸易集团的诸边协调;致力于全球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协调。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国际贸易政策随着各个时代不同的经济政治情况而不断变化。

在同一时代中,各个国家或地区又因为发展的差异,亦会采取不同的外贸政策。

虽然自亚当·斯密时代至今,国际贸易理论大多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但从近200年来的国际贸易历史来看,既有自由贸易政策,也有保护贸易政策。

以下从各个历史阶段的外贸政策来说明。

一、资本主义准备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资本原始积累而普遍实行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

15~17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而普遍实行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后来在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实行,最后在英国、法国、德国也先后实行。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获得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对外贸易,通过限制进口奖励出口的“奖出限入”政策手段,保证并扩大贸易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

作为一种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于促进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它就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资本自由竞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国由于其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地位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英国为代表的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的国家所采用,因此又被称为“强者政策”。

最典型的是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当时英国自由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废除《谷物法》。

(2)降低关税率和减少税目。

(3)废除原航海法。

从1824年开始至19世纪50年代,将原先垄断英国沿海贸易和对殖民地贸易的航运业全部开放给其他国家。

(4)取消特权公司。

1813年与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与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分别被废止,转为将对这两国的贸易权开放给所有英国人。

(5)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通过《关税法》改革,废止了原先对于殖民地商品的特惠税率。

殖民地可以同任何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

(6)同外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

1860年在自由贸易精神下签订了英法条约,规定了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

19世纪60年代,英国又同意大利、荷兰等国缔结了八项此类条约。

在此政策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放弃贸易歧视,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

(二)美国和德国的保护贸易政策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同,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由于这两个国家工业起步较晚,无法与英国工业产品竞争,不得不实行一系列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政策,扶植本国工业的发展。

例如,美国在1789年制定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历次《关税税则》的修改都在提高关税,到1816年,进口平均税率为20%,其中棉织品的税率为25%。

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成功地促进了这两个国家工业的迅速成长。

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

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带有显著的侵略性与扩张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贸易保护政策。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①保护对象扩大了。

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速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②保护目的变了。

超保护贸易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③保护转入进攻性。

以前贸易保护主义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主义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④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性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⑤保护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措施。

四、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对外贸易政策(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二战后,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

1.自由化主要表现为:(1)在GATT缔约方范围内大幅降低了关税;(2)区域性贸易集团内部取消了关税;(3)通过普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普遍给与减免关税待遇;(4)经济贸易集团给与才发展中国家或其它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5)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进口限制,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

2.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特点是:(1)是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是一场范围更广的贸易自由化运动,不局限于欧洲;(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与推动者;(4)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贸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5)它存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且是有选择性的,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化,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的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自由化等等。

(二)20世纪70年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7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1.原因(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

1973年和1979年发生了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结束以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陷入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两高一低”的滞胀困境。

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团体纷纷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致使贸易保护在世界自由贸易进程中再度兴起。

(2)各工业国外贸发展不平衡。

最为典型的是美国,随着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的经济地位在相对下降,在世界工业生产、贸易、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特别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其主要工业产品如钢铁、汽车、电器等不仅与日本、西欧等国家开展的激烈竞争,甚至面临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其他出口国的竞争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方面迫使拥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则加强对进口的限制。

因此,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

(3)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美国率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各国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各国纷纷效仿,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得以蔓延和扩张。

2.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较多的是实用主义色彩。

支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有:新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改善国内市场扭曲、改善贸易条件、维护高水平工资、增加国内生产和就业、反倾销、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维护知识产权、作为报复手段与谈判手段、保护国家安全和生态环境、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等。

3. 特点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旧贸易保护主义。

其特点如下。

(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导国家是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下经济欠发达国家保护幼稚产业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泛地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理论体系,保护的主要是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

尤其是当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时,它们更是加剧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2)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出现在GATT/WTO为主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经过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发达国家的关税总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正常关税已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