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第二节 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四章 第二节 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一、国际储备的结构按照国际储备的定义和特征,广义的国际储备可以划分为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

(一)自有储备自有储备,即狭义的国际储备,对于IMF的成员国而言,主要包括一国的货币性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SDR)余额。

(1)货币性黄金(Monetary Gold)。

即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非货币用黄金不在此列。

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已有很长的历史。

从19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黄金作为官方储备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最后手段。

直至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基础再一次得到肯定。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它的供应不仅取决于黄金的产量,而且取决于世界黄金市场的供应数量和非货币用的吸收情况。

战后,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私人储藏和工业用金需求的不断增长,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黄金数量已日益不能满足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对国际流通手段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黄金储备的实物量一直徘徊在10亿盎司左右,1950年为9.56亿盎司,1987年为9.44亿盎司。

从所占比重看,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50年为69.03%,1987年下降到6.13%。

IMF所有成员国的黄金储备量,1990年为9.39亿盎司,1993年以来有所下降,1996年一度下降到8.90亿盎司,但亚洲金融危机后又迅速攀升,到1999年底,IMF所有成员国的黄金储备大约有9.41亿盎司,其中,83.5%的黄金储备为工业国家所拥有,中国约1210万盎司。

自1976年起,根据IMF的《牙买加协议》,黄金非货币化,黄金同国际货币制度和各国的货币脱钩,黄金既不准作为货币制度的基础,也不准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收支差额。

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地位,也曾鼓吹“黄金非货币化”。

但是,IMF在统计和公布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时,依然把黄金储备列入其中。

1979年成立的欧洲货币体系,规定每个成员国应将黄金储备的20%,缴存欧洲货币体系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作为共同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也肯定了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

因为黄金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后的支付手段,它的贵金属特性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加之世界上还有发达的黄金市场,各国货币当局可以方便地通过向市场出售黄金来获得所需的外汇,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当然,黄金实际上已不是真正的国际储备,而只是潜在的国际储备。

(2)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

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二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三是其购买力必须具有稳定性。

而这些条件是以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因此,不是所有以可兑换货币表示的资产都可以成为国际储备。

20世纪30年代之前,英镑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

30年代,美元崛起,与英镑共同作为储备货币。

二战后,美元成为惟一直接与黄金挂钩的主要货币,等同于黄金,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体。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相对削弱。

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出现了多元化局面。

美元仍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处于多元化储备体系的中心,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由1973年的84.6%下降到68.6%。

参见表4-1。

表4-1 IMF成员国官方持有各种主要货币在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1973 1980 1985 1987 1990 1994 1997 1999 2000美元84.6 66.8 55.3 67.1 49.4 55.7 57.1 68.4 68.2英镑7.0 3.0 2.7 2.6 2.8 3.3 3.4 4 3.9马克 5.8 15.0 13.9 14.7 17.0 14.4 12.8 --法国法郎 1.0 1.7 0.8 1.2 2.3 2.4 1.2 --日元-- 4.4 7.3 7.0 7.9 7.9 4.9 5.5 5.3欧元12.5 12.7其他-- -- -- -- -- -- -- -- -- 资料来源:1973-1991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和《国际清算银行第62届年报(1992)》;1993-1997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年报》,1998年之后数据系笔者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10年里,世界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美元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日元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元已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统计,1991年,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占51.3%,到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8.4%,2000年虽略有下降,仍达68.2%;日元所占的比重在1991年为8.5%,到1999年下降到5.5%,2000年进而降至5.3%;英镑的比重1991年为3.3%,到1999年上升到4%,但2000年又降为3.9%。

1999年,即欧元正式启动的第一年,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所占的比重即达到12.5%,2000年上升到12.7%,尽管其汇率不断下降。

从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更青睐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欧元储备比重相对较大。

2000年,在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3.3%,欧元占10.2%,日元和英镑的比重分别为6.5%和2%;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3%,欧元占14.6%,日元和英镑分别占4.4%和5.2%。

外汇储备大大超过了所有其他类型的储备资产。

如1950年,外汇储备在世界国际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27.5%,到1970年已上升到48.6%,进入80年代后一直维持在80%以上,2000年达到88%。

2000年IMF所有成员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达14718亿SDR,其中工业国家持有5945亿SDR,发展中国家持有8764亿SDR。

1990年以来IMF成员国外汇储备总额及其分布情况见表4-2所示。

表4-2 IMF成员国外汇储备总额及其分布单位:百万SDR(年底数)由于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中的主体,因此就全球而言,外汇储备供给状况直接影响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能否顺利进行。

供给太少,则国际清偿力不足,很多国家将被迫实行外汇管制或采取不利于国际经贸活动顺利开展的措施;反之,若供给太多,又会增加世界性通胀压力。

因此,外汇储备的供应如何在总体上保持适度,是国际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在IMF中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IMF)也称为普通提款权(General Drawing Rights),指在IMF普通账户中成员国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具体包括成员国向IMF认缴份额(Quota)中的外汇部分和IMF用去的本国货币持有量部分。

IMF相当于一个股份制性质的储蓄互助会。

当一国加入IMF时,须按一定的份额向IMF 缴纳一笔钱,我们称之为份额。

按照IMF的规定,认缴份额中的25%须以可兑换货币(国际储备货币或黄金)缴纳,其余75%用本国货币缴纳。

前者在使用时条件最为宽松,在实践中只要成员国提出申请使可提用。

储备头寸的后者(75%)部分再增加份额的25%部分,为四档信用提款权,均为有条件的,档次越高,条件越高。

各成员国都把它们在IMF的净储备头寸列为它们的官方储备资产。

(4)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SDR)特别提款权是IMF为了解决成员国国际清偿力不足问题而于1969年9月在IMF第24届年会上创设的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资产,其实质是用以补充原有储备资产的一种流通手段。

它根据参加国在IMF中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成员国可运用分配的特别提款权换成外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可以直接用其偿还IMF的贷款。

与其他储备资产相比,SDR 有着显著的区别:(1)它不具有内在价值,是IMF人为创造的、纯粹帐面上的资产。

但它的价值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特别提款权1970年首次发行,美国获得了23%左右,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获得61%,其余则归发展中国家所有。

在创始之初,特别提款权的定价方法为:1美元等于1特别提款权,或35特别提款权等于一盎司黄金。

其后由于黄金非货币化及美元币值剧烈波动,IMF采用一种加权平均方法来确定特别提款权的价值。

从1981年起,IMF选择了当时世界贸易中的5个主要国家(美、德、日、英、法),以5国各自对外贸易在5国总贸易中的百分比作为权数,分别乘以5国货币计算当日(或前一日)在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比价,来确定特别提款权当天的美元价值,然后再通过市场汇率,套算出特别提款权同其他货币的比价。

(2)它不像黄金和外汇那样通过贸易或非贸易交往取得,也不像储备头寸那样以所缴纳的份额作为基础,而是由IMF按份额比例无偿分配给各成员国。

到目前为止,IMF共分配了约428亿SDR,其分配情况参见表4-3表4-3 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情况关于SDR的分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分配总额占西方世界储备资产总额比重过低,从1970年的3.4%下降到1998年的1.4%;二是分配极不均匀,根据IMF的份额成正比例分配,工业发达国家分到的SDR占绝对比重,达81.2%,其中又以美国所占比重最大,达到25%,而发展中国家分到的SDR较少。

(3)它严格限定用途,即只能在IMF及各国政府之间发挥作用,任何私人企业不得持有和运用,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

二、借入储备IMF把已具有国际储备资产三大特性的借入储备统计在国际清偿力范围之内。

借入储备资产主要包括:备用信贷、借款总安排、互惠信贷协议、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等几种资产。

1.备用信贷(Stand-by credits)备用信贷,是一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或预计要发生困难时,同IMF签订的一种备用借款协议。

协议通常包括可借用款项的额度、使用期限、利率、分阶段使用的规定、币种等。

协议一经签订,成员国在需要时便可按协议规定的方法提用,无需再办理新的手续。

备用信贷协议签订后,成员国可全部使用,也可部分使用,甚至完全不使用。

对于未使用部分的款项,只需缴纳1%的年管理费。

凡按规定可随时使用但未使用的部分,计入借入储备。

备用信贷协议的签订,对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和投机者具有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决心,一方面又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借款总安排(General Arrangements to Borrow,GAB)借款总安排是另一种短期信贷来源。

目前,借款总安排已成为IMF增加对成员国贷款所需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IMF提供贷款中介角色,但这种贷款设施并不能成为成员国扩大国际清偿力的永久源泉,一旦会员国归还贷款,国际储备仍回复到原来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