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整理2014.12)

临床药理学(整理2014.12)

专升本临床药理学试题解析药效学1. 阿托品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对乙酰氨基酚()A.吸收的总量不变B.吸收的总量减少C.胃肠道蠕动减慢,达峰时间延长,峰浓度降低D.胃肠道蠕动减慢,达峰时间缩短,峰浓度增高E.胃肠道蠕动加快,达峰时间缩短,峰浓度增加药动学1.半衰期:一级动力学消除时:t1/2=0.693,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给药后经过1个t1/2后,体内尚存给药量的50%,经过2个t1/2后尚存给药量的25%,经过5个t1/2后,约尚存给药量的3%,可认为体内药物基本被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时:半衰期与血浆初始浓度成正比,与给药剂量有关(正比)。

单选1. 一次给药后,经几个t1/2体内残留药量为5%()P18公式A.6个t1/2B.3.32个t1/2C.4个t1/2D.4.32个t1/2E.6.64个t1/22.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主要取决于开始浓度B.与首次剂量有关C.与给药途径有关D.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无关E.以上都不对3. 一次给药后,体内药量剩余12.5%时,经过的半衰期为()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4.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A.0.6930.693 C.2.303 2.303 E.2体内过程:1. 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药物作用加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排泄加快D.暂时失去药理活性E.药物分布加快2. 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A.肠粘膜B.血液C.肝D.肾E.肌肉3. 药物的首关效应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皮下给药后E.静脉注射后4.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 )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名词解释1. 酶促作用:应用某些药物后使肝药酶的浓度和活性增加,从而加速许多药物的代谢,这种作用称为酶促作用(酶诱导)。

其结果可能是缩短药物的半衰期,加速药物的灭活,血药浓度下降或代谢物增加。

稳态血药浓度:消除药量与给药剂量持平时,这时的血药浓度为稳态血药浓度。

假定按半衰期给药,约经过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波动幅度与给药时间间隔成正比1. 某药一级消除,给药间隔时间(t)为t1/2,多次给药达稳态后,体内药量(X)与维持量()的关系是()<2<2 >22. 某药一级消除,给药间隔时间(t)<t1/2,多次给药达稳态后,体内药量(X)与维持量()的关系是()<2. <2 >2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给药6个半衰期后达稳态99%以上B.稳态血浓水平的高低与每次用药剂量无关C.给药间隔时间不同,但单位时间用药总量不变,不影响到达稳态的时间和浓度D.达稳态前,每次给药都会出现最大血药浓度E.无论给药间隔多长,峰浓度都是谷浓度的2倍4. 磺胺嘧啶t1/2为12小时,按0.5 g给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是()A.10-17小时B.18-24小时C.25-30小时D.48-60小时E.61-72小时药动学参数表观分布容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药物在组织中的摄取程度单选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消除速率常数К大,表示该药在体内消除快,半衰期长B.半衰期很短的药物采用多次静脉注射比采用静脉输注要好C.因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往往取决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因此血药浓度越高,治疗作用越强D.表观分布容积各药不同,但同一药物对正常人来说其数值相当稳定,是反映药物分布特点的重要参数E.静脉注射两种一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多选1. 在药代动力学过程中,两室模型含义是:A.把机体假设为中央室及周边室B.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C.两室代表不同的解剖部位D.药物只从中央室消除E.两室没有生理解剖学上的意义3. 药动学中房室模型的划分与下列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A.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B.器官、组织的血流量C.生物膜的通透性D.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E.药物的转运速率4. 一级动力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A.单位时间内药物的转运量可变(下降)B.单位时间内药物的转运量不变C.单位时间内药物转运的百分比可变D.单位时间内药物转运的百分比不变(恒比消除)E.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5.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是( )A.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B.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C.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过程D.药物的排泄E.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6. 为了促进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的肾脏排泄,我们可采用的方法()A.口服制酸剂B.降低尿液的值C.提高尿液的值D.合用氯化铵E.合用碳酸氢钠名词解释1. 药时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它代表被吸收入血的总药量。

给药后,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坐标轴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为药时曲线下面积。

2.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进入组织后,实际上是以不同浓度分布于各组织,在进行药代动力学计算时,可设想药物是均匀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而且其浓度与血液中相同,在这种假想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要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3.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或吸收程度。

是生物药剂学的一项重要参数,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选择给药途径重要依据之一。

4.总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被从中清除的体液的容积。

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药物治疗监测()需要进行的药物: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时,以及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药物时;5.患者依从性下降,耐药、酶诱导(抑制)或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当药物中毒的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时;7.合并用药有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

需要进行的药物:强心苷类、抗心律失常药、抗癫痫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哮喘药(茶碱)、氨基糖苷类、抗肿瘤、免疫抑制剂、抗风湿类、氯霉素、万古霉素等。

问答:1. 开展的适应范围。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时,以及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药物时;5患者依从性下降,耐药、酶诱导(抑制)或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当药物中毒的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时;7合并用药有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

药物的临床研究药物的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内容: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物动力学研究对象:健康的志愿者(20-30人)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初步评价;设计原则:4R 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对象:适应症患者(200-300人)Ⅲ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设计原则与Ⅱ期一致;病例300例以上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试验(上市后监察),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单选1. Ⅰ期临床试验选择对象是()A.老人B.妇女C.小儿D.健康人E.重症患者2. 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A.人体药效学B.人体药代动力学及耐受性试验C.药物相互作用D.确定临床适应症E.合理用药3. 根据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的规定,Ⅱ期临床试验组病例数不应少于()A.25对B.50对C.100对D.200对E.300对4. 新药临床试验可分为几期()A.2期B.3期C.4期D.5期E.6期5. 新药临床试验Ⅰ期试验的受试对象是()A.老年人B.健康人C.妊娠妇女D.儿童E.患者7. Ⅲ期临床试验试验组病例数不应少于多少例()A.50例B.100例C.150例D.200例E.300例多选1. Ⅱ期临床试验中的“四性”原则是()A.代表性B.计划性C.重复性D.合理性E.随机性名词解释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制定的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权益及安全。

2.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本身无药理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以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问答1.试述临床试验设计的“四性(4R)”原则。

(1)受试对象的代表性,指试验抽样应符合总体规律,受试者应能充分代表该药将用于治疗的病人的总体情况,在病情的轻重、病史长短的选择也应有代表性。

(2)试验的可重复性,要求研究结果经得起重复检查,如果试验条件和判断标准不合要求,研究结果将无法重复,只有可重复的试验才是可靠的,因此试验时尽量克服各种主、客观误差,设计时应排除各种偏因,才能获得高稳定性结果。

(3)试验的随机性:指试验中分组应符合统计学随机分配的原则,使每个实验对象在接受处理(用药、试验、分组、抽样等)时都有相等的机会,随机遇而定,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减少或避免偏性误差;(4)试验设计的合理性:既要符合专业要求和统计学原则,又应切合实验方便易行。

药品的管理非处方药:解热镇痛药、治疗感冒药、镇咳祛痰药、胃肠疾患用药、驱蠕虫药、解除鼻粘膜充血药、抗过敏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药、滋补营养药、体外自我诊断试剂。

1. 被列入非处方药范围的有哪几类药品()A.解热镇痛药B.驱蠕虫药C.抗癌药D.用于人体的含药日用品E.免疫抑制剂名词解释1. 国家基本药物:指国家为了使本国民众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根据各自的国情,包括疾病发生状况和药事管理政策,从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评价遴选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可供临床选择使用的药品。

2. 基本药物:为保证大多数人获得基本的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能有足够的数量、可靠的质量、适当的剂量,并且以个人和社会均可负担的价格获得的药品3. 非处方药:指国家按一定原则遴选批准,不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妊娠期与哺乳期用药根据动物试验和临床用药经验及对胎儿致畸相关的影响,将药物在妊娠期的使用分为A、B、C、D、X五类: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B类动物中研究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资料不充分,或对动物有毒性,但人类研究无危险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两性霉素\特比萘芬\利福布丁\乙胺丁醇\甲硝唑\呋喃妥因)C类动物研究显示毒性,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但用药时可能患者的受益大于危险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氯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磺胺药/甲氧苄啶\氟喹诺酮类\利奈唑胺乙胺嘧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D类已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仍可能受益多(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X类对人类致畸,危险性大于受益(奎宁\ 乙硫异烟胺\利巴韦林)对早期妊娠有影响的药物(致畸):抗肿瘤、激素类、抗癫痫、镇静药、抗抑郁、抗过敏、放射性药物。

相关主题